新华社重庆10月28日电(记者 张桂林)“全国对口支援三峡重庆库区经贸洽谈会”28日在库区腹心城市万州开幕。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20多个省市和商务部、工信部、三峡办等国家部委的代表齐聚库区商援助、谈合作,并与重庆库区签下了600余亿元的经贸合作“大单”。
这次贸洽会可谓透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的一个“窗口”。三峡工程建设17年来,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库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全国人民的一份贡献:从捐赠、捐建到引进企业、项目,从技术交流到人才培养,从经贸合作到劳务输出……全国各地通过兴办项目、交流技术、拓展市场、输出劳动力、资金帮扶等多种途径对口支援三峡库区。
用真心“输血” 助移民搬迁顺利完成
广东路、上海大道、天津三峡移民广场、闽天会展中心……在三峡库区,以全国省市命名的道路、学校、广场、公益性大楼比比皆是,这些都是由各对口支援省市无偿投资建设的。
三峡移民启动以来,江南平台入口
在1992年就发出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20个省市、10个大城市和50多个有关部门始终把对口支援三峡移民视为己任,一些省市在接收移民外迁安置的同时,还踊跃为库区捐建设施、捐赠物资。
库区人民不能忘记:广东省对口支援巫山县后,为巫山开通了第一部程控电话,修筑了第一条水泥公路,完成了第一座通往乡镇的国家电网变电站。17年来,广东省无偿投资巫山移民搬迁工程、基础设施及文教卫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达202个,投入资金3.3亿元。
上海市在对口支援万州区、宜昌市夷陵区的过程中,累计提供无偿援助资金3.5亿元,建设社会公益项目500多项。山东省对口支援忠县等地,无偿援助资金、物资达1亿多元。辽宁省对口支援奉节县无偿援助到位资金1.5亿元……江南平台入口
三峡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对口支援已为三峡库区累计引入资金587.9亿元,其中仅社会公益类资金就多达33.14亿元。
重庆市移民局负责人表示,在三峡移民安置进程中,尤其是移民迁建之初,正是有了全国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的“输血式”援助,一批批移民新城才得以早日建成,移民搬迁才能顺利推进,对口支援带来的基础设施改善也为库区以后的发展铺好了“跑道”。
立足于“造血” 推动库区安稳致富
大规模移民迁建结束后,针对库区产业空虚、移民就业和安稳致富压力大的现状,各省市、部门及时调整对口支援重点,更加注重帮助三峡库区储才、引进企业和投资项目,致力于为库区发展“造血”。
对口支援省市着眼长远,积极为移民区县培养人才。据统计,10多年来全国对口支援单位为库区培训各类人才4万余人。部分省市还自2004年起,每年接收库区1000多名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经济实力的村、社移民干部和种植养殖大户,指导他们学习花卉、蔬菜、瓜果、养猪、养兔等先进技术。如今,这些移民中不少已经成为活跃在库区的致富带头人。
在全国各对口支援省市、单位的大力扶持下,一大批知名企业也陆续进驻库区。如今,上至重庆,下至宜昌的长江黄金水道上云集了娃哈哈、海尔、汇源、双星、中国石化等上百家知名企业,千里库区成了名符其实的“名牌走廊”,帮助库区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江南平台入口
三峡办和重庆市还主动搭建对口支援平台。自2004年起,重庆库区连续举办5届“对口支援三峡重庆库区经贸洽谈会”, 并将其打造成为三峡库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通过贸洽会,三峡库区已累计引进项目资金1800多亿元,有力带动了库区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缓解了移民就业难。
支援力度不减 实现合作双赢
经过长达17年的搬迁建设,目前,库区百万移民安置已经基本结束,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力度依然不减,一些对口省市和单位还不断创新支援库区的形式,通过经贸、劳务等多方面合作,逐渐探索出一条库区和对口省市在支援、合作中实现双赢的路径。
江苏、山东等省市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积极引导一些劳动力密集、适宜库区发展的企业向移民区县转移。如意纺织、江苏大全、雷士照明等企业落户库区后,不仅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还充分利用库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上海市和广东省则通过在库区援建移民培训基地,长期组织库区劳动力定向输出,不仅为移民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还缓解了本省市的用工缺口,实现了互利双赢。
江南平台入口
三峡办主任汪啸风表示,当前三峡库区仍处在加快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难题、追求安稳致富的关键时期,全国各对口支援单位要以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和改进对口支援工作,创新建立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效机制。三峡库区则要进一步创新优化发展环境,为对口支援深入持久开展提供更加优质的高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