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工厂坐落于山东省胶州市的青岛地恩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传来喜讯:公司主打产品“电动砂轮机”的固定轴改为万向轴,使它同时具有了钻、磨、铣等11种功能,在美国家庭装修业中广受追捧,投产后首月订单达13000台,价格也由以前的每台300元增至800元。
这是该公司技术中心立足国内外市场需求而调整研发方向所带来的变化。
和地恩地机电有限公司一样,如今,胶州市有300余家企业创办了技术中心,组建起了研发团队。依托这些技术中心,企业以科技创新撬动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时更显从容,通过“智造”带动“制造”,促进了地方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个中心带大一方产业
自2006年成立以来,青力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形成了40余人的研发团队,并集中了全国冲天炉技术组组长宋强等一批业内精英。他们联手国内10多家一流设计院所,先后获取国家专利37项,并为全国各地上百家企业设计了上千套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冲天炉系统设备,其中包括国内首台熔化矿石燃油冲天炉、首台长炉龄自热水冷冲天炉、首台超大型(50t/h)冲天炉、首台钢铁公司专用冲天炉等。
多项专利技术与“青力制造”的融合,带来的是能耗的下降和附加值的攀升。公司总经理于阔涛以钢渣炉为例向记者介绍,以前废钢渣直接拿去铺路,公司研发团队历时5年研制出的新型钢渣炉,能从每吨废钢渣中提炼出400—500公斤再用铁。这种潜在效益吸引了国内外客户的目光,尽管产品单台售价是普通炉的好几倍,但上市后仍供不应求,去年以来已接收订单过亿元。
“我们的技术中心在国标和行标制定方面也走在了前列。”于阔涛说,他们近3年先后执笔了7项国家标准、15项行业标准。手握“标准”,产品在开拓市场时便多了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很多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面临“无活干”的境地,而他们的订单却已排到了年底。
受益于“青力智造”的辐射效应,胶州市20多家冲天炉制造企业制造的水冷冲天炉、顶置式钢渣炉、外热风冲天炉等,如今占据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助推胶州成为国内最大的冲天炉制造基地。
传统产业借智突破
从一家村办作坊到40余家骨干企业,从“抡锤打铁”式的小打小闹到一年承揽几十亿的“国字号”订单。经过短短10几年的孕育发展,胶州市传统产业之一的铁塔制造业已跻身省内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行列,2008年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34亿元,占到当地工业总产值的近五分之一。
“‘智造’撬动‘制造’,大大缩短了产业的成长周期。”胶州市铁塔行业协会会长修先敏分析说,一直以来,胶州铁塔制造企业都将提升产品竞争力作为经营活动核心,不遗余力地追求科技进步。
如今,几乎每家胶州铁塔制造企业手中都握有一种或几种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东方铁塔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广播电视塔生产厂家,国内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武晓集团生产的圆管塔、角钢塔占据国内近五分之一的市场,跻身全国三甲;平城钢结构公司的移动通讯塔在山东省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省内行业龙头。
木器制造是胶州市另一传统产业。自青岛一木公司2003年落户胶州市杜村镇后,与周边金羽木业、堡发家私、台湾宏森等30余家木制品企业联手组建了合作研发中心,并从东北林大等院校引进200余名专业研发人才,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去年至今,已成功开发出“白色田园”等4个系列、60余种新产品。青岛一木公司销售经理刘少龙告诉记者,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借助新产品的市场冲击力,公司上半年订单仍增长一成以上。
政府奖励企业智库
6月份,地处胶州经济开发区的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刚接到山东省技术中心的牌子,20万元政府奖励款立即拨付到了公司账户上。与此同时,胶建集团、武晓集团等企业因技术中心通过青岛市认定,也都各获得10万元的政府奖励。
为鼓励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提升研发能力,胶州市近几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办法,如规定对被认定为国家、省、青岛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分别奖励30万、20万和10万元;企业每完成一项青岛市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奖励主要负责人2万元等等。
胶州市企业发展局局长张道峰介绍说,该市300余家企业技术中心中,目前已有1家通过省级认定,9家通过青岛市级认定,还有一批技术中心正在申请中。(王建高 通讯员 周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