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走进世博会”大型展览展示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9年07月05日   来源:新华社

    7月5日,参观者在观看展览。当日,“走进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展览通过模型、图片、实物等方式介绍了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的最新进展,以及世博会发展历史。新华社记者  公磊 摄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记者朱立毅)“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一百多年前出现在《盛世危言》中的这段文字5日出现在“走进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览”上。

    当天,这个展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了开幕仪式,许多观众在读到这段文字时,才知道1894年出版的《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是第一个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人。

    据了解,这个展览以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和中国与世博会的两条历史为时间主线,通过200余幅历史照片和部分珍贵实物展品,介绍了自1851年起至2008年世界上举办过的各种类型的世博会,通过“城市之路”“城市之源”“城市之墙”“城市之门”“城市之绿”“城市之窗”等篇章,从展项设计和展览氛围上演绎“城市”主题。

    展览分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况、中国与世博会关系回顾、国际展览局简介和世博会的历史回顾四大区域。展览将于7月7日至25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走进世博会”巡展作为上海世博会国内沟通推介的重要载体与平台,自2007年8月启动以来,已在国内21个省区市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举办,共吸引了180万人次现场参观。2010年5月之前,巡展将走遍全国所有省区市。

   7月4日,工作人员在首都博物馆布展。“走进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览”将于近日在北京举行。展览以筹办中的上海世博会为主要内容,通过大量图片、模型及多媒体等表现形式介绍上海世博会的场地规划、展览筹备进程等信息。新华社发

世博会主题:从渴求进步到不要战争

    新华社上海7月5日电(吴宇、朱航)在不同时代,人类面临不同问题,需要普及不同的理念。旨在“教育大众”的世博会自诞生以来,其主题如同“晴雨表”和“风向标”,反映出不同时代国际社会关注焦点的轮转更替。

    从1851年至1933年,世博会虽然没有明确主题,但一直在传播“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创造无限”的理念,几乎每一届世博会都有新奇产品展现,反映出人们对科技进步的渴求永远没有止境。

    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奇感并不是无限的。见得多了,一个个幻想变成了现实,世博会靠科技成果吸引人们参观,就要告一个段落了。

    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以“一个世纪的进步”为主题,对以往的科技进步进行了盘点总结,意味着世博会不再只是“炫耀”科技成果,而是要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有所作为。

    从1935年到1970年,世博会关注的是战争与和平,即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看到科技不仅带来进步,也带来了麻烦、战争和苦难。例如,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催生了比炮弹更厉害的导弹;作为继生物燃料和矿物燃料之后的第三代能源,原子能还没来得及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就以极为恐怖的杀人威力让人不寒而栗。

    在这一时期,科技犹如一柄“双刃剑”,让人们深刻体验到善与恶、爱与恨、美与丑的对立统一。如果掌握科技但缺乏文明和人性,就会带来灾难。反映到世博会上,就是人们祈求和平的意愿格外强烈,而不再是单纯追求“一切(新产品)始于世博会”。

    从这一时期世博会的主题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渴求进步到不要战争的国际呼声:

    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主题:“通过竞争获取和平”;1937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主题:“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主题:“科学、文明和人性”;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主题:“太空时代的人类”;1964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主题:“通过理解走向和平”;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主题:“人类与世界”。

 

    7月4日,上海市嘉定区的居民穿着印有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图案的服装表演原创“海宝”舞。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300天倒计时来临之际,上海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新华社发(宦玮 摄)

    世博会:近40年都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

    新华社上海7月5日电(吴宇、朱航)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以此为“分水岭”,世博会主题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从关心人与人、国与国的和谐到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迄今已有40年。

    这一主题变化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激增,人对自然提出了更多的索求,同时对环境的糟蹋越来越厉害。1927年,全球有20亿人;1960年到了30亿人,用了33年时间;1974年到了40亿人,用了14年时间;1987年到了50亿人,用了13年时间;1999年到了60亿人,用了12年。

    1968年,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问世,从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污染等五个方面,提出当时流行于西方的经济增长模式可能给地球和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接踵而来的是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在这一时间前后,保护生态环境、拯救人类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环保口号,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决定将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到了世博会的主题选择。比较最近40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与世博会主题,可谓紧密相关、互为表里,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危机的警报一直没有安静下来。

    例如,197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只有一个地球”,同年美国斯波坎世博会的主题是“无污染的进步”;198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沙漠化”,同年美国新奥尔良世博会主题为“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198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青年、人口、环境”,同年日本筑波世博会主题为“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特别要指出的是,近40年的世博会主题给予了“人与海洋”主题格外的关注:1975年日本冲绳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和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也均为海洋主题,分别是“发现的时代”“海洋——未来的财富”。

 
 
 相关链接
· 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即将在京举行
· 世博会外国馆在类型、数量和创意上创历届之最
· 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尚在等待美国确认参展正式函件
· 上海世博会民营企业联合馆设计展示“细胞”活力
· 首批公安安保人员进驻世博园区为世博安保"热身"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