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3日,在吉林省牧情谷首届民俗文化旅游周开幕式上,演员在表演满族传统歌舞。 当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各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感知文化遗产的魅力,弘扬民族文化,并加强人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 新华社记者 常亦殊 摄

6月13日,来自吐鲁番市葡萄乡的维吾尔族民间刺绣传承人古丽萨力汗(左一)向参观者表演民间刺绣手艺。 为迎接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新疆文化厅等单位在新疆博物馆举办“新疆记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展览,展示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新疆已有55项历史文化遗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沈桥 摄

6月13日,观众在安徽省博物馆“建国60周年安徽重要考古成果展”展厅观看文物。 当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建国60周年安徽重要考古成果展”在安徽省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全省文物系统近60家单位参展,展出文物800多件。 新华社发(虞俊杰 摄)

6月13日,银川文化城邀请全国十大泥塑名家展演“绝技”。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中国十大泥塑名家杨栖鹤现场展演“泥塑绝技”。 当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各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感知文化遗产的魅力,弘扬民族文化,并加强人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 新华社记者 武勇 摄
6月13日,内蒙古博物院“博苑”讲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开讲。讲坛计划每月一期,内容涉及生物、历史、科技、文物、民俗等方面。 当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各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感知文化遗产的魅力,弘扬民族文化,并加强人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新华社发(郑焕松摄)

6月13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游客在内蒙古博物院观看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物。 当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呼和浩特众多市民游客来到内蒙古博物院,欣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增长历史文化知识。 新华社发(郑焕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