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4月2日电(新华社记者 张钦)清明节渐行渐近,移风易俗、文明祭扫又成了众人乐道的话题。
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的宣传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不能不承认,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焚香烧纸的扫墓方式。不过,烟熏火燎之中,有一些新趋向值得注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鲜花寄托哀思的扫墓方式。在宁夏银川,志愿者发放的菊花受到扫墓者的青睐,不少人也自带鲜花或绢花扫墓。
捧花扫墓的情景令人浮想联翩。无论古今,花都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用花“言”志,现代人用花“传”情。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花成了现代人表达感情的元素。人们用玫瑰代替情书表达对恋人的倾慕之情,用康乃馨代替礼盒祝愿病人早日康复。现在,花又进一步深入生活,成了一些人缅怀先人、寄托情思的媒介。
与焚香烧纸相比,捧花缅怀先人的人虽少,但他们的举动昭示了移风易俗的新方向。同样是花,重新炼意之后,也就为文明祭扫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年来,移风易俗的宣传集中于劝说人们放弃鄙陋的行为方式。但移风易俗不是简单、孤立地改变人们的个别习惯性行为。让行为成为习惯的,是更加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必须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更有活力的元素来承载它。
抓住“缅怀先人,寄托情思”这个主旨,清明节可以组合许多传统元素、时尚元素。比如,在坟前墓后种松植柏古已有之,可以将这一元素发掘出来,像推广树葬一样将它发扬光大,鼓励人们将扫墓、踏青与植树结合起来。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量较大,远在他乡工作、生活的人不能亲身扫墓,就在街头巷尾焚香烧纸遥遥祭拜;可以周密策划,设立专门的扫墓网站引导他们登录祭扫,或者开设家史虚拟社区、家谱博客回忆往事,交流缅怀先人的情思。我们还可以利用大型公益活动的形式,鼓励远在异乡的人共同祭拜祖先。
事实上,我们身边已有借助时尚元素让冷门节日变成热门节日的例子。过去,至少在我国西北地区,七夕节并不是一个与端午节、中秋节那样被重视的传统节日。但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与现代人的爱情理念对接起来,这个节日就成了中国情人节。
移风易俗不是告诉大家不该做某事,而是向人们展示,有一种古今合璧的方式比现有的习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