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藏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热地、拉巴平措访谈
3月20日下午,“雪域风情——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展”在澳门综艺馆开幕之际,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名誉会长热地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接受了中央和港澳媒体的集体采访。
3月28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即将到来,热地深有感触地说:“才旦卓玛有一首歌唱道:喜马拉雅山啊,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啊,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啊,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我曾是一名农奴,那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解放后农奴翻身做了主人。党中央号召藏族人民学习,我报了名。到北京学习成为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我学习了知识,更懂得了一个道理:农奴受苦是为什么?是因为受农奴主的压迫、剥削,我们没有人权。现在西藏的交通、通讯、教育等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看到自行车都稀奇,现在轿车、卡车、摩托车等都进入了牧民的家。以前我从北京给西藏家乡寄一封信要6个月,现在偏僻的牧区都通了电话,很多牧民放牧时带着手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现代化的电器都进入了藏族农牧民家庭。教育是西藏发展的关键问题。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5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西藏教育事业,使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如今,西藏的文盲率已下降到2.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此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在内地开办西藏班(校),全国有20多个省市先后开设了西藏班(校),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在谈到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时,热地说,党和政府对于藏族文化的保护始于上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更是作为重点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和西藏地方财政先后安排7亿多元,用于修复开放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各教派的重点寺庙。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2001年起,又拨专款3.3亿元,用于维修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古迹。2007年,中央政府再次拨出5.7亿元,用于“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对西藏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这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拉巴平措介绍说,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46项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藏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格萨尔》的保护为例,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对《格萨尔》说唱艺人、文物等方面进行普查,并开展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录音整理出版。现已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62部、汉译本20多部,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
作为党中央决策成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热地表示,成立藏研中心本身就是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高度重视保护与发展藏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他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决定成立藏研中心,将全国各地藏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藏学专家集中起来,投入巨资用于组织开展藏学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中心已成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藏学研究机构。拉巴平措介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后承担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就是对各个时期各个版本的藏文版大藏经进行系统对勘研究,这是藏传佛教保护与研究的一项重大工程。在国家重点资助下,这项庞大的文化保护工程,如今已经基本完成。事实证明,达赖集团所谓的“西藏文化灭绝”,完全是无中生有、无稽之谈。(傅 旭 苗 春 徐红梅)
热地在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展开幕式上指出
民主改革是西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分水岭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名誉会长热地,3月20日在澳门举办的“雪域风情——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展”开幕式上指出,民主改革是西藏文化从没落、衰败到兴旺、发展的分水岭。
热地指出,藏民族在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知、适应、改造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在与内地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明的交流融合和相互借鉴中,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态多样的文化,其中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藏医藏药、音乐舞蹈、建筑美学、雕塑绘画等。
热地说,历史上,西藏曾经历了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叶。在1959年之前,以十四世达赖喇嘛为代表的西藏地方封建农奴主,掌握着西藏政教大权,占有着西藏几乎全部生产资料和文化教育资源,垄断着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而作为创造西藏文化的主体、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却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更谈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扼杀了西藏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使西藏文化日益走向没落和衰败。
热地说,1959年3月10日,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西藏上层反动集团为了维持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永远不改”,在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怂恿下,发动全面武装叛乱。3月28日,周恩来总理签署江南平台入口
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一边平叛,一边进行民主改革。这是西藏推翻旧制度、建立新政权的一个分水岭,是西藏百万农奴由当牛做马、备受压迫到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分水岭,也是西藏文化从没落、衰败到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分水岭。为了隆重纪念和永远铭记这个伟大日子,今年1月,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把每年3月28日定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其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热地说,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为广泛、最为深刻、最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它在政治上彻底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和人民命运的根本性转变;在经济上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的生产关系,广大农奴和奴隶成为土地和生产资料的主人,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发展的伟大转折;在思想上结束了极少数封建农奴主的文化统治,广大农奴和奴隶摆脱了封建农奴制腐朽思想的精神枷锁,开创了西藏文化发展的新纪元。
热地指出,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国家在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西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是彻底改变了旧西藏极少数封建农奴主垄断西藏文化的局面,西藏各族人民成为继承、保护、发展和分享西藏文化的主体。
二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继承和发扬。民族语言文字得到普及和广泛学习使用,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和保护,在旧社会不被重视、面临失传的一些民间文化,包括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得到高度重视和抢救保护。其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格萨尔王传》的搜集整理工作,受到中外文化大家的高度称赞。同时,一些与封建农奴制社会相伴随的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逐渐被人民所抛弃。
三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新文化蓬勃兴起,掀起了新文化建设的高潮。科学精神得到弘扬,现代文明得到广泛传播,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四是在文化传播方式上,除了传统的传播工具之外,现代教育、广播电视、图书报刊、互联网、移动通讯等现代传播工具在古老的雪域高原上大显身手,为藏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现代文明的普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载体。
五是西藏文化的发展打破了旧西藏封闭的状态,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势,对外交流日益活跃。
热地说,事实证明,没有民主改革,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也就没有西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改革开放,西藏才有美好的明天,藏民族文化才能大发展、大繁荣。
事实证明,达赖集团是旧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代表,是西藏落后文化的维护者,他们打着“文化保护”的幌子,大肆叫嚷“西藏文化灭绝”,其实质是图谋搞乱西藏,分裂祖国,恢复政教合一的反动统治。这是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决不会答应的,也是不可能得逞的。(傅旭、苗春、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