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元宵节:有内涵有传统韵味十足 今年月最圆最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9年02月07日   来源:新华社

今年元宵月52年来最圆最大

    2月6日,市民在呼和浩特中山路商业街上赏灯购物。 元宵节即将来临,呼和浩特市的主要街道上悬挂起各种彩灯,让市民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新华社广州2月7日电(记者徐清扬)广东天文学会7日预告,今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月,是1957年以来最圆最大的。我国各地都可观赏到最圆最大的元宵月,月亮最圆时刻发生在22时49分(望)。

    今年元宵节还会出现半影月食,我国各地乃至亚洲、大洋洲、欧洲东部、非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都可看到。半影月食最佳观赏时刻出现在22时38分左右。

    广东天文学会常务理事李建基表示,今年是国际天文年,巧逢52年来最圆最大的元宵月和半影月食同时出现,这种罕见而特殊的天象,难得一见。

    李建基解释说,当太阳、地球和月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有可能发生月食。太阳照射地球时,在地球的另一面会出现一条长长的圆锥状的影子。地球的影子可分为本影和半影两种。而月食可分为三种: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当月亮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时,是月全食;当月亮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是月偏食;当月亮仅进入地球的半影时,是半影月食。今年2月9日的月食就是半影月食。半影月食即使发生了,肉眼也难以觉察,通常用仪器观测或照相方法,才发觉其真的变暗了。

    据介绍,2月9日的半影月食,食始是20时36分左右,食始方位角在月亮正北偏东71度;食甚是22时38分左右,最大食分是0.925,即月亮的视直径被遮掩千分之九百二十五;食终是次日零时39分左右,食终方位角在月亮正北偏西23度。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情人节,宋词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么,亲友、情人何时约会最佳呢?李建基认为应该在18时04分以后。比如在广州,当天月亮在18时04分从东方升起,大约30分钟后又圆又大的望月才出现在人们面前。

    正月十五月亮最圆时刻发生在22时49分(望),此时是最佳赏月时机。

    2月7日,来自美国的杰克孙(右二)和雅娜(右三)在居民小区学习包元宵。当日,上海市大宁路街道的居民和社区内的各国留学生以猜灯谜、包元宵的方式,共同迎接即将到来的元宵佳节,感受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姻缘会”

    新华社天津2月7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其实,这天还是中国的“情人节”和“姻缘会”。专家指出,元宵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和“姻缘会”,有内涵、有传统,韵味十足。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古时候,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赐予未婚男女以相识的机会。在传统社会里,礼制森严,年轻女孩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借着赏花灯之便,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年轻男女绝不会错过这一天赐良机。

    元宵灯节期间,也是年轻男女与情人相会的时候。欧阳修有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在《青玉案》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就是元宵夜时男女约会的情景。

    传统戏曲里的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就连电视剧《大明宫词》中,也有太平公主在元宵之夜邂逅初恋情人的情节。所以,元宵节里充满了中国人的浪漫故事,算得上是中国的“情人节”和“姻缘会”了。

    天津市社科院舆情研究所首席专家王来华表示,元宵夜,为有情人提供了一个传情达意的渠道,情侣们或密笺赴约,或互赠诗帕,体现的是一种纯洁的男女之情,这种感情婉约、曼妙、含蓄、内敛,韵味十足,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

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

    2月4日,苏州市民参观安装完成的大型“九龙壁”宫灯。当日,由九条飞龙组成的大型“九龙壁”宫灯在苏州制作完成,将在元宵节期间展示,供公众参观。这组宫灯出自苏州市东吴灯彩雕塑工艺厂的灯娘之手,长12米、高4米,内部骨架为钢质,外部面料为丝绸和绢纱,九条飞龙栩栩如生。新华社发(朱桂根 摄)

    新华社天津2月7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2月9日是传统的元宵佳节。民俗专家介绍说,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热闹程度堪称中华民族“狂欢节”。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中国农历规定,将太阳和月亮黄经相同的日期作为一月之首,即初一,此时,太阳、月球、地球大体在一条直线上。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元月十五是传统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说,元宵节在中国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传说,西汉在平定“诸吕之乱”后,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于是将平乱的正月十五这天定为与民同乐日。

    东汉明帝倡奉佛教,听说佛教正月十五僧人点灯敬佛,就下令这天夜晚在皇宫寺庙点灯敬佛,并命士族庶民挂灯,此后,元宵节逐渐形成盛大节日。

    民俗专家表示,除夕和正月初一过大年,传统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欢度,元宵节则讲究的是走出家门普天同乐,是各民俗节日中唯一以“闹”为核心内容的节日。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闹,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

    民俗专家说,元宵节盛行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烟火也是不可缺少的。除灯火之外,更为突出的活动是各种社火,诸如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年年扮演,盛行不衰,元宵节可说是中国的狂欢节。其风俗活动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更显得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元宵节猜灯谜始于南宋至今不衰

    2月4日,在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红庙村,村民在绘制彩灯。元宵节当天,红庙村将举办九渡河镇首届大型“元宵节灯会”,街头将悬挂8000多盏灯笼,并开展猜谜语、赏彩灯、舞龙舞狮、扭秧歌、唱大戏、品美食等活动。新华社发(卜向东 摄)

    新华社天津2月7日电(记者 周润健、蔡玉高)元宵节,我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生动活泼。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而谜语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

    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娱乐活动,这时才是灯谜。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为在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促进了灯谜的发展。于是,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成为制谜高手。

    明清两代是灯谜发展的极盛时期,文学家还把猜谜活动写入小说中,《红楼梦》里就描绘了许多贾府猜谜的生动场面。

    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中秋、七夕,有的地方平时朋友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灯谜。灯谜如今除了用在元宵节上,也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元宵节民间有舞狮、耍龙灯、跑旱船、扭秧歌等“百戏”活动

    新华社天津2月7日电(记者 周润健、蔡玉高)元宵节除燃放灯火外,还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活动,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民俗专家表示,这些民间活动体现了人们一种美好的节日情感,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据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一民间娱乐活动形式活泼、表演优美、极具浪漫色彩以及东方特色。每逢元宵灯节,城乡人们都要耍龙灯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龙多用竹篾、木条扎成骨架,外用绸、布或纸上粘金银箔制成,节数不等,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

    舞狮子也是我国的一种优秀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蹿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

    除了“舞龙”“舞狮”外,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民喜欢扭秧歌来庆贺。秧歌的流传地域非常广,各地秧歌的风格也大不相同,其中以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其艺术水平较高。

    东北秧歌在演出形式上,一般分为大场和小场。大场是由几十个人分别扮成渔夫、樵夫、货郎、小丑、小旦、丑婆等形象,同时舞蹈,主要表演各种队形的变换,而小场是由两三人表演的舞蹈或歌舞小戏。

    元宵节里还有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等习俗。民俗专家表示,这些活动年年扮演,盛行不衰,元宵节可说是中国的狂欢节。其风俗活动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更显得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民俗专家说,正月十五又称“灯节”要观赏花灯

    新华社天津2月7日电(记者 周润健、蔡玉高)9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又称“灯节”,主要特色以观赏花灯为主。民俗专家表示,在中国有不少节日有观灯活动,但以元宵节最为壮观,场面最为宏大。

    关于观灯还要从汉明帝说起。据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罗澍伟研究员介绍,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朝廷号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灯,以示对佛的尊重。此风俗历代相沿,到唐宋时期,达到极盛。当然这也得益于东汉末年蜡烛的出现,以及蜡烛在魏晋时期的广泛应用。唐代,在上元夜,不仅百姓燃灯庆贺,连皇帝也不时与后妃出宫“微行观灯”,甚至“放宫女数千人看灯”。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达,城市的元宵夜几乎成了居民们的狂欢节,传统城市的光文化也随之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元宵灯会不论在规模上还是灯饰的奇幻方面,精美都超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俗化,民俗特色更鲜明。

    到了明代,灯节活动更为发展,还增设了戏曲表演。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里取消了灯会,但是民间的灯会却仍然盛行。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赏灯活动规模空前。除了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后来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的内容。

    民俗专家认为,元宵节的灯火繁盛,且历代相沿,热闹非凡,和历代皇帝的倡导、参与有很大关系。帝王们常借节日之光追求享受,讨民间“富足”的口彩。

 
 
 相关链接
·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元宵抽查合格率达到100%
· 花灯喜迎元宵节
· 2009年元宵节专题
· 元宵节诗词选
· 北京:元宵汤圆抽检合格率98.88%
· 过量吃元宵不利人体健康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