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为什么要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决定》明确要求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
准确理解中央的要求,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充分认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大体平衡。但今后一个时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而农业资源约束则日益趋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增长到14.5亿,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11450亿斤,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产品消费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受非农建设占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影响,1996-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降至1.38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每年还要征占农业用地280万亩。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
近年来,为了促进粮食、油料、生猪等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中央采取了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建立了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项目的农业补贴制度,实行了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了粮食、生猪、油料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同时每年还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等农产品。
但与此同时,我国粮食浪费现象却十分惊人。据有关专家测算,每年在生产、收获、仓储、运输、加工、销售、餐饮以及家庭消费等环节损耗和浪费粮食数量相当于全年粮食产量的8%~9%。如果按照2007年全国粮食产量10050亿斤、全程损耗和浪费量占总产量8%计算,年粮食浪费量高达800亿斤,相当于我国粮食商品量的20%。
《决定》提出要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不仅仅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任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必须把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上升到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粮食的氛围,把最大限度节约粮食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好。
第二,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节粮措施。
——强化生产环节减损。推广使用结实性好、抗病抗倒伏强的优良品种,采用科技含量高、损失率低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加强精播精种精收管理,减少粮食种植和收获过程中的损失。
——强化储藏环节减损。完善粮食储藏标准,采用先进储粮技术,改进烘干设备,改造仓储设施,降低粮食霉变率和陈化率。加强农户储粮技术培训,普及先进、简易、适用性强的农户家庭储粮装备,推广仓储、加工企业代农户储粮。
——强化运输环节减损。完善运输装备和作业标准,推广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技术,建立现代化粮油运输枢纽和物流中心,减少运输环节,提高运输效率。
——强化加工环节减损和节约。完善粮食加工和转化标准,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调整工业用粮结构,提倡使用非粮作物替代物,控制不合理粮油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
——加强餐饮业节粮。建立健全餐饮行业节粮标准和机关、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等食堂节约粮食制度,推广“绿色餐饮”,节约用餐。
——倡导家庭节粮消费。推广科学健康饮食,反对过度消费。
——加强社会舆论节粮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络等媒体,广泛持久传播节约粮食重大意义、节粮措施、节粮事迹等,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传统美德,积极宣传节约粮食人人有责的公民道德。将节约粮食、反对食品浪费等内容编入中小学教材,举办世界粮食日、全国节约粮食宣传周等大型公益活动,形成全社会节粮氛围。
——建立粮食节约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抑制不合理粮食消费,对严重浪费粮食行为,课以重税、严厉惩罚。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严格实行公务接待伙食标准和节约用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