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题:
保持经济发展 促进民生改善
新华社评论员
连日来,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落实江南平台入口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3年投资9000亿元改善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今年优先安排50亿元解决15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明年1月1日起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提高10%左右……新出台的一项项具体措施,既着眼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也着力促进民生继续改善。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江南平台入口
近期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并制订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这十项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与民生直接关联,“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民生间接相关。19日,江南平台入口
又出台促进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就业、改善民生也是目的之一。
“保经济”也是“保民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小企业吸纳了我国大约75%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处境困难,我国稳定社会就业和提高职工收入均面临较大压力。在经济出现困难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在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意在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并有新的改善。
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世界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外贸出口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以投资、消费为核心的内需和以出口为核心的外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外需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更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危机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和信心相对不足。政府这次推出一系列关乎民生的经济措施,找准了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资,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不仅能够直接拉动投资、促进消费,而且通过“让利于民”“藏富于民”,能为进一步启动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打下基础,形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一定物质基础,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更多地关注民生。此次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把保障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
重视民生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本质要求,是下一步工作的一大重点。可以期待,只要我们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和任务的判断与部署上来,把促发展和保民生有效结合起来,我们战胜目前面临的困难就会把握更大、效果更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定也能获得更长久、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