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记者谭晶晶)在中日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进程中,如何借鉴相互经验力促环保合作,成为两国青年学子关注的焦点之一。14日,随同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团访华的日本立命馆大学学生做客北京大学,与中国同伴热议加强中日战略互惠性环境合作的提案。
这份由立命馆大学环境小组的十名学生起草的提案,包含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建议,中日环境和资源现状,两国二氧化碳排放特征比较,以及日本向中国转让环保技术等内容。两国学子围坐在椭圆形会议桌旁热烈讨论,日本学生的提案得到中国同伴的积极回应。
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部四年级学生大家允文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向北大同伴详细介绍起提案内容。
“建立循环型社会体系是日中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青年大学生一起讨论环境问题,相互交换信息,不仅能促进两国青少年交流,也能以环保合作推动日中世代友好。”他语气坚定地说。
提案选取京都和北京作为研究对象,以垃圾处理问题为具体课题,通过对比两市垃圾处理政策、现状、效果,就此展开系列问卷调查,最终得出结论:实施垃圾袋收费政策可以减少垃圾排放量,建议更广泛地推行这类政策,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京都自2006年10月开始实行垃圾袋收费政策,一个月后,生活垃圾减少约20%,平均每位市民每月垃圾排放量减少2.4公斤。
今年6月1日起,中国将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两国学子都认为,“限塑令”的实施将有助于削减垃圾排放,培养市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促进资源的再利用。
当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二年级学生陈慧萍介绍起北大的“绿色通道”举措时,日本同伴们听得相当认真,频频点头赞许,还不时提出问题。
“绿色通道”是北大的学生志愿者在各超市专门设立的使用环保购物袋的顾客的结账通道,由学生志愿者帮助超市收银员结账,缩短顾客结账时间,以此鼓励顾客的环保意识。
交流会上,两国学子还共同倡议建立中日大学生环境论坛,希望通过共同研究、担任志愿者或到企业实习等形式支持环保,促进中日世代友好。
除了环保课题交流,当日下午,立命馆大学学子还与中国同伴就金融、信息、文化、机器人等课题展开热烈讨论,其间进行了围棋比赛和书法表演,并观看了文艺晚会。
应中国政府邀请,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团一行1000人3月10日抵达中国,分别对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杭州、大连等地进行访问,并出席中日双方于15日在北京共同举办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