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表: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存5大软肋 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黄全权)根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我国电力生产消费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上半年全国发电量达到147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9%。
与此同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继续攀升,已超过6.5亿千瓦。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在显眼的业绩和基本平稳的电力供需形势下,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仍存在5大软肋,不容忽视。
软肋之一:人均装机水平仍严重偏低
“目前我国电力工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不能够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国家电监会主席尤权说。
事实上,尽管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在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都增长了近10倍,且总量高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拥有的发电装机水平却形成短腿,且仍有一些偏僻地区无法用电。
据专家介绍,截至目前,我国人均装机仅为0.5千瓦,一些地区仅为0.3千瓦左右。这一人均装机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
软肋之二:电网建设投资“欠账”
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电网建设投资不断加大,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2006年完成电网投资1760亿元。但总体来看,国内电网建设滞后的弊端仍未扭转。
根据电监会负责人此前透露的数字,我国电网投资只占电力总投资的30%,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输配电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
不仅如此,“目前国内局部地区电网结构薄弱的问题仍很突出,存在‘卡脖子’现象。”电监会主席尤权说。
软肋之三:部分地区电力“吃紧”
从数年前频频发生“电荒”至今,我国的电力装机容量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到今年一季度已超过6.5亿千瓦,缺电现象明显减少。
但来自电监会的判断显示:我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的态势还比较“脆弱”,南方电网区域尤其是广东电力供应紧张现象至今仍比较突出。
软肋之四:电力发展质量“堪忧”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以火电为主的电力工业结构使得我国电力生产的能源消耗巨大,也造成了大量污染物,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据了解,我国电源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火电比例过高,约占发电总容量的78%,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核能发电比重较少。
“这样的结构加剧了煤电油运紧张现象,导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必须进行优化调整。”电监会一位负责人说。
软肋之五:用电“结构之伤”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33%,但万元GDP电耗却上升了2.75%。
数据同时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其中,占工业能耗70%的六大高能耗行业增幅达20.1%,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用电能耗过大,增长过快的结构,既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也不利于提高电力工业的发展质量。”国家电监会主席尤权说。

上半年电力供需形势平稳 电监会:重视"节能减排"
国家电监会的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我国电力生产消费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上半年全国发电量达到147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9%;全社会用电量15086.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84%,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和3%。
上半年社会用电量增长近16% 发电业煤耗下降9克
在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下,以高耗、高排著称的发电行业正显现出向好迹象。电力监管委员会负责人20日提供的数字显示,1-5月份全国发电煤耗下降9克。
来自电监会的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发电煤耗下降9克,在发电用煤同比增长17.46%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同比下降了5.4%。
电力行业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以及上半年趋势预测
一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运行总体平稳,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供应紧张,全国发用电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