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气候异常10多省份出现洪涝灾害 考验我应急体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07年07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孙侠)今年,特别是入夏以来,我国极端气象灾害频发,东北部分地区遭遇罕见的干旱,雷击、龙卷风等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全国南北方共计10多个省份出现了洪涝灾害,气候异常情况对我国的应急体系提出严峻考验。

    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也是1997年以来连续11年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截至2007年6月25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1.38亿亩,有868万人、760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气候异常对科学应急手段以及应急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旱严重的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利用卫星、雷达等现代化探测设备,密切监视有关地区的天气变化,并运用人工增雨高炮和火箭作业工具,抓住有利云层,及时开展高空、地面人工影响天气联合作业,多次实施人工增雨缓和当地旱情。但不少受干旱影响较重的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不能保证,防旱供水保障设施亟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虽然大范围的天气预报水平已明显提高,但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其造成的强烈天气的预报,仍是一个难题。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来得突然、破坏力大,容易在多个位置点上造成灾害,精准预测有一定难度。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因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共造成67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26.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雷击灾害造成了254人死亡,明显高于去年同期。仅6月24日至25日两天的时间里,我国南方出现较大范围雷暴天气,其中江西、浙江分别有21人和8人遭雷击死亡。

    应急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群众防范和应急意识的强化,都将使对于灾害性天气的知晓率和防范措施的普及率进一步提高。但目前,有关预警信息仍难以实现家喻户晓,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群众还不能及时获取这些信息。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日前表示,今年因雷击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明显偏多的原因之一就是公众缺乏基本的科学防雷避灾知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要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切实提高群众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仍任重道远。

    权威人士指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我国是易受影响且受影响较深的国家之一,出现了多灾、多发、范围广、灾情重的情况,对我国的灾害科学预报、影响分析、预警监测、快速抢险、救助服务等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同时,暴雨洪涝、山地灾害、台风气旋等各类“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已经使防灾减灾应急工作“常态化”,灾后治理救助工作也越来越突显“综合性”。为确保灾区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医疗”,必须要加强民政、卫生、水务、电力、交通、建设、公用事业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应急协调联动。

    目前,我国的国家应急体系涉及总体、专项、部门和地方等层次,具体包括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突发地质灾害、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救援等多方面的内容。专家提醒,科学应对、积极防御,不断提高我国在预测、指挥、协调、安置方面的应急能力,才能更好地经受住气候变化的考验。 

 
 
 相关链接
· 淮河防汛形势严峻 国家防总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
·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应急响应应对皖川豫苏灾害
· 国家防总副主任解读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具体内容
· 上海举行为期3天的首次大规模食品安全应急演练
· 豫启动Ⅲ级防汛应急响应 应对淮河流域暴雨天气
· 辽宁省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结束Ⅱ级抗旱应急响应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