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5月16日电(记者 刘丹)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16日在此间表示,中国职业教育需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联系,促使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从“学科导向型”转变成“就业导向型”。
万钢是在出席同济大学举行的“2007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时说,中国的职业教育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要提升员工的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都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作支撑,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密切相关。
他说,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建立和国内外企业的长期交流机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也可为培养高端职业技术人才创造条件。
十余年来,同济职业教育学院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联手,共同实施培养了一大批机械、电子与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职业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的工程师,成效显著。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所所长曼弗雷德·克莱默博士在出席会议时表示,德国正在成立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促进各国研究者交流,德国将与中国继续加强职业教育的合作。

万钢任科技部部长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27日经表决决定,免去徐冠华的科技部部长职务,任命万钢为科技部部长。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公布了这一决定。
徐冠华已到任职年龄界限。

万 钢
万钢生于1952年8月,上海市人,致公党成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1969年4月参加工作,1969年4月至1975年10月为吉林省延吉县三道公社插队知青,1975年10月至1978年8月在东北林业大学道桥系学习,1978年8月至1979年9月任东北林业大学物理系教研室教师,1979年9月至1981年12月在同济大学结构理论研究所实验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12月至1985年4月任同济大学力学系教师,1985年4月至1991年1月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1月起为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技术开发部工程师,生产部、总体规划部技术经理,2001年4月任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2001年8月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2002年2月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2003年6月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主持工作),2004年7月后任同济大学校长,2006年12月后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是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新任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表示:不辱使命 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不负重托
——访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
4月27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决定,任命万钢为科学技术部部长。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汽车专家万钢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位担任部长的民主党派人士。
“我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人民的重托。”在科技部当天下午举行的会议上,万钢动情地说,重任在前,自己更应该保持头脑清醒,认清形势,把握自我,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
在教育、科技、经济的相互融合中,寻找跨越的突破口
17年前,按照德国大学特有的传统,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万钢坐上小车,在山城克劳斯塔尔市绕行一周,然后到市中心广场发表演讲。
“获得博士学位,这仅仅是我人生旅途的一个开端。我将在汽车工业研究发展上努力工作,让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一员,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开上我们中国人自己造的汽车。”毕业后的万钢选择了奥迪公司,从最基础的工程师干起,几乎接触了汽车企业的各个环节。1998年,他被评为德国汽车工业界的十大科技精英之一。
“一位务实而擅长逻辑思维的科学工作者。他所主持的课题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出发,在用工程科学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方面达到了应用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这是万钢的博士生导师、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校长迪茨教授对他的评价。
攻读博士期间,万钢开发出一项降低汽车噪音的技术。直到2004年8月,这套技术才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退役,一共生产了3500万套产品。下萨克森州政府为此授予万钢特殊功勋十字奖。他是第二个获得这一奖项的人。
担任同济大学校长3年多来,万钢积极推动高校在社会服务中创造价值和效益,推动经济、科技和教育的结合。一些科教界人士认为,熟谙科技、教育、产业发展规律的万钢出任科技部部长,让人们对进一步解决教育与科研实际脱节、技术与经济需求脱节的问题,充满了期待。
科技人员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应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
“从事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工程技术人员要闻天下事,急天下事,围绕天下事来读圣贤书。”万钢的务实,在熟悉他的人群中颇为有名。
作为校长的万钢坦言,更多地与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融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是大学应有的价值观。“我经常说同济的教授很实在。要在同济立得住脚,必须把东西做出来。搞建筑,你设计建造的楼宇、桥梁、隧道,都要留下传世之作;搞汽车,你得把汽车造出来才是英雄。”
“除此之外,科技人员的社会聚集能力也很重要。”万钢说,科学研究就像统兵打仗,要有领军人物。领军人物虽然也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但他们真正的“魅力”往往在于了解社会需求、感知他人感受,善于让合作伙伴和社会公众理解自己的理念,从而调动社会资源集聚于科技发展。
同济大学不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及早熟悉企业的各种工作,还创立了学生创业基地,让学生自己想课题,自己找资金。“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楚,自主创新是一个过程,除了专业知识、好主意之外,还要有很强的团队沟通能力。”
牢记目标和责任,保持创新的激情,勇敢迈向又一高度
2000年12月23日,西方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万钢在奥迪公司开完告别会,带着科技部和同济大学的邀请回国。
万钢说,当时欧洲也在做清洁能源的汽车。但他觉得,与其在德国做,不如回自己的国家做。“国外把专业知识分得太细,在那里学习后往往会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但缺乏全方位操作的能力,在中国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回国7年,万钢果然做了“更多的事情”。创新的激情、责任感和使命感,推着他走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高度。
2002年,万钢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并在3年后增补为全国政协常委。2006年12月,他当选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万钢代表致公党中央进行大会发言,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言献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内聚集了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华的杰出人才。”万钢说,回国工作后,他结识了大批知名专家、党政干部,他们久经历练,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执政经验,完全能够承担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任。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在担任我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参赞时就认识万钢,并为他回国工作积极穿针引线,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同志式友谊。这些年来,学校行政部门与校党委班子配合默契,为同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万钢说:“在这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行得非常顺畅。”
“与许多中共同志相比,我自感才疏学浅,特别是在从政经验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万钢诚恳地说,今后自己一定在中共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领导下履行职责、勇挑重担;在科技部党组的集体领导、统一部署下努力工作,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团结合作,开拓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探索,认真实践,有意识地为多党合作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