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5月15日电(记者 宋常青、崔静)记者从正在进行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全面小康建设情况”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视察活动中了解到,目前在我国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上仍存在五个不利因素。
首先是水土流失仍十分严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掠夺式的土地、资源开发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林草业用地比例失调;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土地生产力低下;超载放牧造成天然草地破坏,草地资源退化,畜牧业发展滞后;滥垦滥伐导致天然林破坏,植被建设难度大、进展缓慢;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很突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索取日益加重,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
治理工作进展缓慢、现有措施不配套是另一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致使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进展缓慢。目前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仅对约40%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了初步治理,剩余的水土流失区域不仅面积大,而且自然条件更加恶劣,治理难度更大。同时,受到现有治理措施标准低、工程不配套等因素的影响,整体防护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加快,黄河流域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预防监督工作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是第三个因素。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大规模集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另一方面,作为水土保持项目的监测工作滞后,监测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加之监测投资少、经费紧张,覆盖水土流失区的监测网络体系还未形成,往往无法实施有效的监测。
第四个因素是科研力量薄弱,经费不足,机制不健全,一些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因素的研究进展缓慢,亟待取得突破。特别是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的研究严重滞后,水土流失监测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机制还不完善也是不利因素之一。受到条块分割的投资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建设项目标准不统一,难以发挥出最佳效益;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对各行业、各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缺乏约束力,难以实现国家投资的整体效益。同时,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造成了监督执法难。
黄河“蓄水池”湿地干涸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公里
新华社兰州5月15日电(记者崔静、宋常青)记者15日从全国政协常委“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视察活动中了解到,被称为黄河“蓄水池”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的湿地持续萎缩,目前干涸面积已经超过了10万平方公里。
据介绍,玛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黄河源区降水量最充沛的地区,同时也是黄河的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当地沼泽旱化、冻土消融、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减少,特别是这一地区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曾被誉为黄河“蓄水池”的玛曲湿地干涸面积已经达到10.2万平方公里。
此外,随着人口的增加及森林采伐和过度放牧等活动,当地80%的天然草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出现沙化草场5.3万平方公里,受沙化影响的草场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导致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水资源涵养功能急剧减弱,补给黄河的水资源大量减少,对整个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悉,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严峻形势已引起中央与甘肃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甘肃省近年来多渠道筹措资金,因地制宜实施了退木还草、“三化”草场治理、草场围栏等工程,以遏制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也已将该区域列入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以促进该区域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推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