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4月14日电(记者武勇 顾玲)我国自2005年在青海省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0.26亿元,先后在三江源地区开展了大面积的草原灭鼠、人工降雨和人工种草等工程。目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已得到初步改善。
据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05年我国启动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先后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6亿元,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城镇建设、封山育林、草原防火、森林防火、鼠害防治、沙漠化治理、黑土滩治理和能源建设等项目;还安排原有投资渠道项目资金4.26亿元,主要用于三江源的退耕还林、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人畜饮水和水土保持等工程。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源头,总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湿地,还蕴藏着2000亿立方米的冰川资源。但近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这片地区出现了草原沙化、湿地萎缩、冰川崩塌、湖泊干涸等问题。为了保护中下游的生态环境,2005年我国启动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计划投入75亿元,用7年时间使这个区域草地退化、沙化状况得到治理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