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展示文化遗产全貌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出版发行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为了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江南平台入口
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并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前夕,《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超过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的编辑出版,旨在分阶段地展示我国多元文化和各类文化遗产的全貌,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继承、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巨大成就,唤起全社会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珍惜,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是对过去一年中,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状况和重要活动的比较全面的记录。也是对截止到2005年,我国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一个总结和资料汇集。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文物部门坚持贯彻《文物保护法》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律,各项文物工作成效显著。文化部门组织实施了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设部门加大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工作的力度;教育部门将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纳入教辅计划,在青少年中宣传和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和理念;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都把抢救和保护文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相关文物保护工作成果累累;旅游部门也加强了对旅游景点线路的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和管理工作。
《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文化遗产保护非政府组织的关心和支持。《年鉴》编辑委员会由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国内著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对《年鉴》的编辑出版进行政策和学术指导,并参与撰稿或审稿。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分别为该书作序。
这部约50万字,为大16开精装本的《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共分6篇。分别为:总论、中国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港澳台地区文化遗产与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大事记。内容包括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部分,重点介绍了中国世界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人物纪略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华老字号、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汉族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等。还汇集了有关文化遗产的理论政策法规、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学术动态、大事记、人物和专题等等。也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记者 潘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