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十五”时期甘肃省国民经济发展回眸
甘肃省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态势,尤其是2003年以来,全省经济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人均GDP突破800美元……
在不搞争论中前进,在不甘落后中奋起。“十五”期间,求新思变、勤劳勇敢、敢闯敢干的陇原儿女向世人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经济增长最快,运行环境改善,人民得实惠最多。“十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
来自甘肃省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十五”期间,甘肃省经济增长最快:经济总量上新台阶。全省GDP在2001年跨上千亿元大关后,经济总量扩张步伐不断加快,2004年突破1500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1750亿元。
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达到两位数。改革开放以来,从“六五”到“九五”,全省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1%、9.6%、9.6%和9.2%,“十五”时期达到10.2%,首次登上两位数台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主要产品产量达到新水平。
2005年粮食产量达836.9万吨,为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钢材430万吨,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西部第三位;原油加工量可望达到1260万吨,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炼化基地;10种有色金属产量114万吨,比2000年增长75%,居全国前列。
“九五”末期,反映甘肃省经济发展状况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生产经济景气指数低迷,社会上曾流传“不改造等死,改造是找死”的说法。经过这几年发展,企业家普遍感到甘肃省经济运行环境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增长速度的高低差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对经济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物价回升,涨势趋于平稳,尤其是去年在粮食价格的带动下,预计2005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
“十五”期间,也是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年以来每年增长上一个台阶,2005年将突破80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1年突破1500元,2005年预计将达到1963元。
新台阶、新水平、突破、增强、平稳、景气,这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字眼,展示了“十五”期间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骄人成绩。
“十五”时期,甘肃省经济运行开始步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
五年间,国民经济呈现出一个又一个亮点。
省统计局局长樊怀玉告诉记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全省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重要表现。五年来,产业结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特色优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重化工业发展明显加强,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为甘肃省今后进一步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回顾“十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历程,主要有四大因素力促经济结构的显著改变:以市场价格为导向的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工业强省的共识和资金要素的投入,助推相关产业发展;省委提出的“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重大战略思路,更是切中要害,牵住了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成为甘肃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细心人还会记得,从2004年起,省上先后从省级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亿元和2.5亿元,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接补贴。这一举措的实施,有效遏制了多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粮食产量持续下滑的势头,全省农业生产年均增长6.2%,在甘肃省历史上不多见。
定西的马铃薯、陇南的油橄榄等等,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逐步形成,比较优势发挥明显。“作为农业市的陇南市,‘十五’期间的发展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可以说,陇南在‘十五’期间的发展变化是全省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陇南市委书记邵明感慨地说。
而经济发展增速一度缓慢的工业也开始步入“快车道”,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呈现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特征。“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带动全省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金川有色集团股份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等重点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生产能力不断扩大。
金川有色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永军也同样用“缩影”一词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说:“金川公司自2000年以来安排100亿元资金进行重点技术改造。
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150.19亿元,2005年预计超过180亿元。金川公司这五年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甘肃经济发展的缩影。”不约而同的一个朴素词语,传递的是同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
“十五”期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甘肃省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投资总量是“九五”时期总和的2.06倍,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基础工业“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
与此同时,对外贸易改变了以往多年来徘徊不前的局面,为甘肃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不断加大,特别是200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达到1.11亿美元,成为甘肃省出口的新亮点。进口突出表现在大量进口甘肃省有色工业必需的镍硫、铜矿和氧化铝等,对外贸易强劲增长。
数量与效益同步是“十五”期间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最明显特征。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达215.9亿元,年均增长18.8%,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时期。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实现高效益、高增长的新局面。能源消耗水平下降,劳动效率提高……
看似一堆冰冷的数字后面,蕴藏着甘肃省经济运行质量的全面提升。
“十五”时期,甘肃省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态势,2005年全省经济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樊怀玉介绍说,目前,甘肃省正处于增长的上升阶段,从产业发展看,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在支柱行业价格高位运行、需求旺盛的带动下,工业生产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从需要看,投资和消费增长幅度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会有大的起伏,出口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他说,根据国内外环境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自身运行规律和经济工作力度等综合判断,今年全省经济总体上仍将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趋势。经济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CDP将首次突破800美元。
工业生产速度继续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0亿元。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0亿元,增长1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9亿元,增长12%。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第十个“五年”将画上圆满的句号,这五年的成就,为即将到来的“十一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甘肃一定能够跃出西部地区的谷底,逐渐摆脱与全国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窘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记者 马志琼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