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京会见了来访的全国人大环资委原主委、建设部原部长汪光焘一行,双方就大气污染防治及环境治理等有关情况进行座谈。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等专家出席座谈。
“大气污染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的?”“气象部门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工业排放、雾霾与气象条件、城市建设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汪光焘抛出一连串问题。他表示,一直以来,自己高度关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并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是仍心存疑问。
“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复杂”,郑国光指出,污染物的排放是大气污染的“元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则是其“帮凶”。他以北京为例,从特殊地形条件、城市化建设加快、污染物立体式排放、区域效应、周末效应以及自然背景等六方面,分析了北京全年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原因。
就气象工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郑国光说,从大气污染的短期治理来看,当气象部门及时发布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预报后,各地各部门要根据预报,采取应急减排、限排联动等临时性措施,以减轻大气污染恶化趋势以及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从长期治理角度而言,则要在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大力推动城市规划及重点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开展,趋利避害做好城市建设,降低大气污染。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气候也反过来影响人类生活。”郑国光建议,要切实树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应对大气污染的部门联动力度,尽快推动国家立法实施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无论是政府各部门,还是企业、公众乃至社会方方面面,都要担负起共同的责任,为大气污染的长期治理打下坚实基础,在人与气候的和谐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汪光焘表示,无论是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还是合理的环境政策制定过程,都离不开气象部门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气象与环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此次调研,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气象知识,并称“要把大气污染防治及环境治理与气象条件和城市发展相结合”。他相信,气象部门必将在大气污染防治及环境治理等方面大有可为。他希望进一步加大与中国气象局的合作力度,共同研究大气污染防治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典型案例,致力于人、城市、气候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宇如聪的陪同下,汪光焘一行还实地考察了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业务单位,重点了解了雾霾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卫星遥感监测气溶胶等业务情况,大气成分观测及环境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大气颗粒物、酸雨等观测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