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滨海新区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新区27个街镇推进实施“强街强镇”计划,搞好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其中,新港街道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做法最具代表性,被称为“新港经验”。他们通过构建掌握民情、回应诉求、化解矛盾、预警处置“四环一体”的社会管理体系,主动掌握民情、回应诉求、化解矛盾、构建和谐,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典范。
每周六早晨,新港街道华云园社区居民沈大娘都会拎着菜篮子来到社区广场。她说:“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刚从农户地里摘下来的新鲜菜,有20多个品种。”一会儿工夫,菜农运来的两卡车蔬菜就被抢购一空。热闹的周末车载菜市场是街道为居民提供的一项“特殊服务”。街道把农户地里的蔬菜直接引进社区,省去了中间环节,蔬菜价格比市场便宜10%—20%。这样的便民举措还有很多。
作为塘沽历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新港街常住人口近7万人,流动人口2万余人,是典型的“三多”街道——老年人多、困难户多、旧楼区多,社会问题突出。近年来,街道开拓思路、提升硬件、创新机制,建成滨海新区首个“智慧街道”。如今,这里年纪大的居民打个电话就能购买附近40家商店的千余种商品,打开电脑就能缴纳采暖费、电话费、参加歌舞戏曲等各类业余爱好团队……而今,这里安居乐业、文明祥和、秩序井然,一个老旧街道焕发出勃勃生机。
思路创新,练就服务群众硬本领
“源静则流清,本固则枝荣”。掌握民情、回应诉求,是新港街社会管理创新“四环一体”模式的首要两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学明说:“我们把全街10个社区划分成90余个社会管理网格,每个网格包括300—400户居民、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每个网格配备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实现组织在网格中建立,矛盾在网格中化解,服务在网格中到位,活动在网格中参与,整个街道‘民情地图’尽在我们掌握之中。”
根据网格管理收集上来的居民诉求,街道各社区在全市率先推行“错时工作制”。街道还开拓思路,为辖区百位困难户、残疾人和老人安装了“一键通”按钮。有事一按,网格管理员马上回电话上门服务。
新区开办的“基层民生课堂”,经常把形势政策、实用知识等免费送到居民家门口。该课堂让群众直接从网上点课,由新区理论政策讲解员、十大战役服务员、社情民意通讯员、和谐社会指导员和乡风文明监督员等“五大员”组成的百人讲师团免费送教上门。
硬件创新,织成化解矛盾大网络
民情预警、化解矛盾是新港街道“四环一体”模式的另外两环。他们通过实施“数字新港”工程,提升硬件水平,让居民足不出街道、社区即可办理各种业务,及时将各种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
“数字新港”工程建有“一库四平台”,即居民数据库和“一口式”受理平台、居民诉求平台、网上服务平台、协同办公平台,真正实现了居民信息、惠民服务和隐患排查的信息化。一天,居民李大爷和戏友们到活动室排练,完事他顺道就在服务大厅交了电话费和电费,方便极了。3年来,新港街道受理各类居民业务4万余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8%,街道无一例越级上访事件。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机制创新,打造和谐社区新平台
新港街道“四环一体”和谐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的顺畅运行,还得益于街道打造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凝心聚力的“大党委”,以及百余个团体组成的社会组织联合会。
在新港街,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七个专业委员会,居民代表大会和民情议事会等全部采取“兼任机制”,即这些部门的领导与居民代表交叉任职,形成“大党委”。物业、电力、自来水、电信等单位也纳入“大党委”,实现了情况互通、问题互帮、共创多赢的局面。
张训征是华云园社区居委会主任,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社区物业公司“兼职”副总,而物业公司的老总则“兼职”居委会副主任。通过交叉任职,物业公司能更深入地参与社区基层管理,了解百姓生活中的新情况、新变化,便于改善服务;社区管理者也能更好地知晓物业与居民的常见或突发矛盾,便于及时做工作化解。
街道还整合了分散在各社区的社会组织,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社会组织联合会,打造居民自治平台。联合会成立以来,街道内社会组织由原来的30多个、2000多人次,发展成包括青年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健康促进会、文化促进会等在内的11个类别社会组织、100多个团体、10000多人次规模。在这里,残疾人有免费日间照料,单亲母亲有活动俱乐部,流动人员有社区服务站,老年人有日间照料站和老年食堂……
街道社会管理创新优化了发展环境,促进了招商引资。近年来,新港街累计实现招商引资40多亿元,引进企业1000余家,税返收入超过5000万元。
“新港经验”适应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新形势,满足了基层群众利益的新诉求,探索出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一个和谐新家园正在滨海新区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