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未来两天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多阴雨天气,对交通运输和救灾工作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芦山地震灾区进入多雨季节,地震发生后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如何保障抗震救灾安全有序进行是一个考验,特别是23日午后到24日白天,芦山地震灾区有小到中雨,雨量可达10至20毫米,局地还将出现弱雷暴天气,灾区板房建设将面临雷电灾害等考验。此外,部分地区在夜间到早上出现的轻雾也将考验着当地的交通。这些因素可能对救援工作、对灾区老百姓、对地质灾害、对物资保障产生影响。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要求既要高度关注当前的气象保障服务,也要对未来和长期的防雷、防汛等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首先,江南平台入口
领导非常关心气象变化对救灾工作的影响,特别是灾区的地质状况复杂,地质灾害对人员威胁很大,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国土部门的合作,做好相关监测、预警工作。
第二,当前灾区救援将道路保通和抢通放在重要位置,气象部门要全力做好交通天气预报预测预警服务工作。
第三,气象部门自身还有灾后重建工作,要尽快恢复业务,并提前研究抗震救灾和灾害重建对气象部门提出的新要求,着力做好恢复重建保障服务工作。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23日午后到24日白天,芦山地震灾区有小到中雨,雨量可达10至20毫米,局地20至25毫米,还将出现弱雷暴天气;24日晚上到25日白天小雨转阴;最低气温14至16℃,最高气温22至24℃。气温起伏不大,但是,受到降水的影响,夜间到早上部分地区将出现轻雾。
中国气象局建议提前做好防雨措施,加快帐篷搭建等灾民安置工作的进度;夜间气温较低,需做好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的保暖工作。当地居民和救灾人员请注意防范地震余震及降雨因素可能诱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特别注意公路两侧山体可能出现的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
另外,中国气象局特别提醒要关注灾区江、河、溪、沟的水流量变化,如出现混浊、流量减小、甚至断流的情况,应立即向上游排查有无堰塞形式,并适时安置下游人员。(记者 叶海英)
【科普阅读】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防御:
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现场人员应紧急发出危险性警报,并因时因地进行躲避。
1、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
2、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避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3、泥石流躲避泥石流的流速与地形坡度有关。坡度越陡,泥石流的比降就越大,它的流速越快。一般流速每秒钟5-6米,最快的达15米。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立即向主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安全地带逃跑。在泥石流流通区两岸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