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让教育赢在"未来"--湖南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纪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2年11月05日 10时20分   来源:湖南日报

    从信息社会特征来考量,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上升到与道路交通、水电管线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泱泱湖南基础教育而言,800万学生,49万教师,22000所学校,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是深化湖南省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之举和重要突破口。

    数年来,省教育厅以“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班班通”建设为抓手,力促完成全省中小学校全面实现“校校通”,76%的中小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数量达到59.98万台,生机比达13:1,多媒体教室座位数达100.45万个,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创造了基础条件。

    新时期,湖南基础教育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以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续写着信息化建设新的宏伟篇章。

    强基础 构建共建共享大环境

    “我们注重由课堂向课外、由学校向家庭、由教学向管理延伸,追求更大范围的网络互联互通,全面带动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力求实现更广泛意义、更高层次的数字化教育。”说起基础教育信息化,省电教馆馆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陈德平如数家常:全省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全部接入互联网,各市州及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教育网站,基本实现了教育业务管理、电子政务、信息发布等网上运行,形成了区域互通、校校互联、资源共享的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格局。

    随着湖南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的逐步普及与不断完善,全省中小学校及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省教育厅坚持“平台上移,服务下行”的发展思路,积极组织实施教育资源云建设计划,为各中小学建立一个资源共建共享、交互式学习网络平台——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

    网站采用省、市、县、校四级平台架构,实现全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是全省中小学教师使用、发布、评价、交流教育教学资源的平台,也是全省各级教育部门掌握教师应用资源、开发资源情况的网络化管理平台。

    在推进资源建设上,省电教馆、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多头并举、多方发力。不仅实行政府采购,更注重自主开发和对已有资源的整理,还组织专家对开发的教学资源验收入库,并充分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资源开发与教师成长的互利双赢。据了解,仅此前举办的湖南省第一届优质教育资源征集活动,征集资源67万条,遴选优质教育资源5万条。目前,网站注册教师49万,资源总量137万余条,日均访问量20万PV,日均上传量2800余条,日均下载量6万余条,基本覆盖基础教育各学段、各学科。

    “我代表全省中小学老师感谢你们打造了一个覆盖全省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实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新策略,为新课改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支持。”去年11月,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在对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与应用曾如此赞誉。

    事实上,该网已成为湖南省基础教育领域功能最强大、资源最丰富、访问量最大、互动最活跃的网络资源平台,且通过一年多的运行实践,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而奠定了在湖南省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里程碑地位。

    重应用 增强信息化支撑能力

    应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省电教馆、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不断巩固完善硬件环境、促进队伍建设、推动资源建设、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把课题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师生教育技术及教学竞赛活动作为重要抓手,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早在“十一五”时期,湖南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以教学应用为重点,覆盖了中小学各个学科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各个层面。仅省电教馆组织开展的《区域教育信息化策略研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与效益研究》和《中小学学科课程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三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全省就有560余所中小学校、5000余位教育技术专家、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始终坚持从湖南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入手,探索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为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与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省教育厅在第一轮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试工作后,适应信息时代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突出教师教育的新重点,于2011年5月全面启动了湖南省“十二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教师继续教育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陈德平表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重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实现了与之前信息技术培训的有效衔接,实现了培训目标及任务由基本技能与信息素养向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的过渡与转变,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

    以赛事来推动应用是湖南省的强项,其中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是一项旨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激发学生科技兴趣、提升学生科技素养的全国性赛事,湖南省将此作为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的推广与应用的重要载体和常规性赛事来抓,教育厅多次被评为最佳组织奖。2011年,全省就有近9000所中小学校、近200万名中小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制作各类电脑作品近100000多件,参加全国竞赛湖南省中小学生代表荣获4个全国一等奖、21个全国二等奖、17个全国三等奖。

    推试点 以点带面区域推进

    在地区之间经济水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省域范围内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湖南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发展策略,实施分区域、分层次、分阶段推进,逐步提升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实验校建设是世纪之交湖南省“以点带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突破口。实验校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新课程教材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在当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中小学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和深入发展,实现了区域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点上的突破。

    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和应用,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湖南省在实施实验校建设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建设,制定了《湖南省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评估细则》。目前,全省已开展了3轮实验县市区的申报评审工作,先后有隆回县、芙蓉区等11个区县通过检查评审,成为湖南省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示范区,有力地推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建立经费保障是区域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在实验校与实验县创建过程中,各县市区立足区域实际,积极探索与建立了各具特色、值得推广的信息化区域推进经费保障机制。国家级贫困县桂东县创建实验县时,坚持“政府唱主角,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创出“政府拨一点、教育筹一点、社会捐一点、企业垫一点”四轮驱动的筹资新路子。

    对于未来和关系“未来”的基础教育信息化,陈德平表示,湖南要积极拓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思路,朝着强基础、建资源、重应用的道路上大胆探索,以教育信息技术普及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让湖南教育真正赢在“未来”。 

 
 
 相关链接
· 安徽省基础教育三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
· 黑龙江省基础教育英语教材将于2012年秋启用
· 教育部与四川蒲江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
· 上海教育投入将达700亿元 基础教育占"绝对主力"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