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三州三县,行程近一千公里,9月20至22日,参加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现场观摩暨成果展示会的一百三十多名代表通过对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宁夏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瓜什则乡郭进村的观摩,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对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迈上更高层次充满了信心。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参加了在同仁县举行的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成果展示会并在总结会议上讲话。
宁夏村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组建经营联合体为突破口,形成了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小组+牧户”的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梅陇村以强化草原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育肥和股份制经营推动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形成了享有盛名的“梅陇模式”;郭进村通过“代牧制”和分组联营的建设模式,引导牧民向畜产品深加工和设施规模养殖等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畜牧业生产新机制。他们的经验在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中起到了带头和典型作用,与会代表对他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邓本太在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总结会议上讲话。他说,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已历经4年,各地结合本地特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通过试点、示范推广和全面推进,使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重点逐步明晰,发展路径日益明了,成功实践出“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有效提高了牧民组织化程度,使草地畜牧业生产逐步走上了集约化发展之路;优化重组了畜牧业资源,使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激发了牧民的创业激情,使牧区产业构成更为丰富;改变了牧民的生活方式,使草原生态移民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牧民转移定居得以稳固;丰富了牧区村级管理体系,牧业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格局正在形成;强化了牧区特色品牌意识,使品牌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改变了对草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以草定畜的生产模式得到确立;生态畜牧业建设拓宽了牧民的收入来源,确保了牧民持续增收发展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生态畜牧业建设是解决青海省牧区草地畜牧业发展困境的唯一选择,是破解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
邓本太说,当前和今后两年要以大力开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力建设为核心内容,规范合作社运行,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同时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延伸至牧区412个半农半牧村和352个有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农业村,实现生态畜牧业建设牧区全覆盖。同时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完善经营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二是推进草畜平衡,实现增产增效;三是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
总结会议上,海西州人民政府、贵南县农牧局、天峻县纳尔宗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和泽库县西部草产业合作社4家单位的有关负责人进行大会交流发言。( 记者 刘建民 张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