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7月下旬横扫广西的台风“韦森特”,全区无人失踪、无人死亡,江河湖库无垮坝,也没有发生重大事故。
此前4年,广西先后成功抵御“黑格比”、“凡亚比”、“纳沙”等13次台风袭击,有效抗御历史罕见的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有序应对2009-2010年桂西北百年一遇秋冬春特大干旱……在重特大灾害频发的2008-2011年,灾情不增反减:全区受灾人口年均减少2.7%,因灾死亡人数年均减少61.4%,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下降1.3个百分点;农作物受旱面积年均减少7.2%,因旱饮水困难人口年均减少28.2%。
另一方面,今年台风“韦森特”过后,全区4300多座水库平均蓄水量由65%上升到72%,区内水电站全部实现满负荷发电,有效缓解用电紧张形势;有灌溉任务的水库新增蓄水7亿立方米,不仅保障了甘蔗等生长中作物用水,而且为夏播夏种储备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十一五”以来,广西把水利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建设成效逐年明显,广西水利建设热潮之高前所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2008年至今年上半年,广西共争取到中央水利资金233.41亿元,累计完成水利水电建设投资569.82亿元,平均一年的投入相当于过去多年的投入。北部湾供水等一批区域控制性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使用,桂林市漓江补水及防洪枢纽工程、桂中治旱乐滩引水灌区工程等一批重点水源枢纽工程先后开工建设,驮英水库、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接连实现突破。全区累计建成水利工程66.45万处,初步形成防洪、供水、灌排、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对保障防洪安全、抗御水旱灾害、合理配置水资源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了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就在抓落实。有备无患——这句千古之训,在八桂大地一再得到验证。今天重灾年份广西灾情不增反减的报道表明,水利建设确实成效明显,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农业和农村一向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作为最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水利,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重中之重”就这样上升为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2011年中共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作为中央一号文件前所未有地聚焦水利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也专门下发《关于实现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决定》,做出一整套操作性很强的政策规定。
有了很好的文件,有了很好的政策,关键就在抓落实。我们记忆犹新,近年来,自治区领导率先垂范,各级领导身体力行,每年冬春都带头参加“兴水利、强基础”劳动,推动水利建设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水利部门更是发扬真干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又好又快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水利建设,资金落实特别是争取中央资金落实到位,是项目能否落实的关键。水利部门采取非常之举,担当非常之责,谋求非常之为,以大力度争取大投资,以大投入保障大建设,以大建设推进大发展。他们建设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谋划一批项目,一年比一年项目更多,一年比一年投资更大,一年比一年成效更好,使得广西水利设施不断改善,防灾抗灾能力持续增强,逐步形成较好的长效机制。
水利厅领导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水利厅的思路和政策都体现在中央文件、自治区文件中了,关键在于抓好落实;要说“思路”,就是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的措施和方法。
这是经验之谈,更是真知灼见。特别是今年以来,广西用好用活政策抓落实,水利争取中央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双增长,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三大重点领域均取得新进展。
广西水利在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方面颇有成效,水利部门建立项目建设捆绑考核制,“一条龙”服务制度,实行“挂钩”领导、责任部门和联络员“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在较短时间按要求完成年度项目的前期工作,赢得主动。在具体项目上突出重点水源建设、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重大水利工程、主要支流治理(含西江干流治理)、大中型灌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文基础设施等重点,敢于打破常规,善于突破“上限”,在申报资金上争取最大限度的空间。在项目“落地”方面,水利部门实行“人盯人”办法——厅领导与部领导对接、业务处室与业务司局对接、具体承办人员相互对接。
在“韦森特”之前,今年上半年全区有效抵御7次强降雨袭击,累计减淹面积3940公顷,避免粮食减收1.71万吨,减少受灾人口12.74万人。同时,一度发生干旱灾害的桂西北,得益于连续多年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灾区群众饮水困难得到有效缓解。(记者/谢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