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夏粮实现“十连增”!7月12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的这则消息,使河南再次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2012年,河南省夏粮产量为3186.1万吨,比去年增产55万吨,稳居全国第一位,连续9年创出历史新高!
犹如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造新纪录的运动员,河南省粮食生产在不断提高的起点上,再次跃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用辉煌的成绩践行了“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庄严承诺。
“十连增”践行庄严承诺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粮食生产大省,粮食总产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更是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不可取代。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省视察时,对河南省的粮食生产尤为关切:“能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温家宝总理连续九年九次到河南,粮食生产都是他关注的重点。
去年,《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在《指导意见》中,中原经济区的第一个战略定位,就是建设“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不仅是河南对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的庄严承诺,更是对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安全的责任和担当。
承诺是一种境界,有时也意味着一种牺牲。有人曾用这样一组数字来说明种粮比较效益的低下:河南每年生产1000亿斤粮食,产值不过1000亿元,还比不上河南煤化集团一年的产值。农民辛辛苦苦种粮一年所得,比不上在外打工一个月的收入。但无论发展经济对土地的要求有多迫切,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护耕地红线、发展粮食生产的决心始终不动摇。今年,河南省夏粮播种面积为8050万亩,比上年增加20万亩,为夏粮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欧债危机深化,世界经济复苏复杂性凸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河南省夏粮实现“十连增”,对全国“稳增长”大局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有专家认为,今年夏粮丰收,对曾经持续攀升的CPI进入“2时代”、央行连续两次降息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更大的腾挪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河南省“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庄严承诺,不仅关系到全国经济大局,更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好政策助力粮食生产
让农民们感到惊喜的是,如今“打药”也有补贴了。今年中央财政首次安排河南省小麦“一喷三防”专项资金3.99亿元,对全省小麦实施“一喷三防”补助,每亩补贴5元,基本实现麦区全覆盖。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介绍,“一喷三防”对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延长灌浆时间、增加灌浆强度,提高单产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实施“一喷三防”的地块,比不喷施的地块平均可增产10%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一喷三防”补助预示着国家惠农补贴出现了从补耕地到补技术的新变化。郭天财说,“一喷三防”补助相当于把技术补贴给了农民,带来的效益远远超过补贴金额。
不久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范县杨集乡王马桥村种粮大户王崇杰为记者仔细计算今年得到的惠农补贴。“种粮直补、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从中央到地方,最后到我这儿,平均一亩地享受的补贴达150多元。这对种粮大户来说,可是很大一笔钱。”王崇杰说。
王崇杰是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他所在的合作社,目前入股农民960户,种地2万亩。
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南省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各项补贴,今年麦收前,全省92.28亿元农资综合补贴、14.52亿元粮食直补资金全部兑现到位;第一批8.3亿元农机购置补贴已下达全省各地。
一项针对种粮户的调查显示:种粮农民包括种粮大户,均把“惠农补贴”看做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大因素。李富根是驻马店西平县老王坡农场职工,在去年农场发包土地时,他以最高投标价拿下了160亩地,被称为“标王”。今年麦收结束后一合计,比去年多收了近一万斤小麦。他说:“投标时大家互不相让,都想多包点地,多种点,因为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种地让大家得到了实惠。”
小麦价格的提高,也让他的种粮收益提高了不少。早在去年9月份,国家就公布了2012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将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统一提高到每斤1.02元,每斤小麦价格提高7到9分钱,提价幅度为2008年以来新高。
在有关专家看来,践行“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庄严承诺,离不开惠农政策的保障,更离不开农民的主体地位。河南省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做法,为践行承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支撑,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
天帮忙更要人努力
河南省“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承诺,落实到粮食的具体产量上,就是实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的目标。这就意味着自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河南省平均每年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亿斤,可谓任重道远。
目前,河南省尚有6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成为粮食增产的巨大限制因素,形势严峻;而根据测算,如果将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1亩地可增产粮食300多斤,潜力巨大。
不少人担心,河南省粮食由于连年增产,总产基数已经很高,出现“拐点”的几率和风险日益加大。河南省如果放松粮食生产,不能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突破,不仅会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更会增大河南省践行承诺的难度。
承诺必践诺,践诺重在做。2月18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粮食核心区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建成2000个万亩方、2万个千亩方、20万个百亩方,确保到2020年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1300亿斤以上。
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效应逐步显现。舞阳县莲花镇农民阎耀东就成为其中直接的受益者。尽管对今年的粮食收成有所期待,但粮食的丰收景象还是让他始料未及:“今年一亩小麦最少达到1300斤,这500多亩地一年就收入二三十万块钱。”
老阎承包的500多亩地,位于泥河洼滞洪区,曾是十年九涝的中低产田。经过改造,这里成为全省连片规模最大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16万亩耕地,夏粮平均每亩增产400斤。
有农业专家认为,今年河南冬小麦巧遇了“麦收八十三场雨”:农历八月播种雨、农历十月越冬雨和农历三月拔节雨,虽然5月份以后降水量不足,但“天帮忙”仍是今年夏粮丰收的原因之一。可老阎的经历表明,农业生产不能单单依靠风调雨顺,天道酬勤才是长远之策。
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认为,去冬今春的小麦生产,从冬前控旺到“一喷三防”,有关部门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应对,加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的突飞猛进,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夏粮丰收一方面天公作美,更重要的是天道酬勤。
他说,政策的导向作用,各级党委、政府的使命意识,农民日益高涨的种粮积极性,共同构成了河南省践诺守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磅礴力量。中原经济区因“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庄严承诺而备受期待,也必将在践行承诺的伟大征程中大有作为。(记者 李晓玮 董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