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 预报员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核心因素
——访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
预报员轮训工作是中国气象局党组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重要途径。2012年5月4至5日,全国省级以上预报员轮训工作总结暨地市级预报员轮训启动会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全国气象部门省级以上预报员轮训的成果和经验,并全面部署地市级预报员轮训工作。会议期间,《中国气象报》、中国气象频道、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多家媒体对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进行了联合采访。
记者:全国省级以上预报员轮训工作历时三年,已于2011年底圆满结束。轮训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效果?
许小峰:从轮训开展的效果评估分析、教学效果调查、学员反映、各用人单位反映等各个渠道的反馈来看,本次轮训基本达到了效果,完成了三年前轮训启动时提出的“进一步提高预报员的综合预报能力”的总体目标。轮训使预报员掌握了相对成熟有效的天气预报(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了预报员的专业理论水平、新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观分析能力和综合预报能力,对预报员的实践总结分析能力有显著促进,对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送培单位也普遍反映学员受训后业务和服务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省级以上预报员水平的提高,对整个气象预报水平的提升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全国预报员培训,这次实践是成功的。中国气象局还会进一步开展地市级的预报员轮训。同时我们也会不断总结经验,为下一次培训做好准备。
记者:在培训工作中发现了哪些问题,以及得到了哪些经验?
许小峰:在这次预报员轮训工作中,暴露出师资力量储备不足、生源条件差别较大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措施逐步改善。
培训与基础教学有很大区别,基础教学可以只讲理论知识,但对于已经有实践经验的预报员来讲,授课内容则必须结合实践经验,联系实际。
所有的问题不可能在培训的一个月内解决,培训还应该有启发性的作用。通过培训,启发学员通过自己不断学习、探讨,能够成长起来。只是接受培训课上讲授的内容,而没有不断吸收或者进一步提升,实际上培训的效果就不大。培训很重要,但学员接受培训以后怎么进一步消化培训内容,怎么进一步自学则更重要。我认为培训能够教会学员一些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更好地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判断分析,是更加重要的。
记者:老百姓都非常关心天气预报报得准不准,这也就是我们气象部门所谓的预报准确率的问题。请介绍一下中国气象局在提高预报准确率上都做了哪些措施?
许小峰:通过培训提高预报员水平,就是一项具体措施。预报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通过总结得出新方法和新的技术应用手段。利用培训的方式来提高预报员水平,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
除培训外,加强对优秀预报员的培养,在全国进行首席预报员评选,也是一项措施。几年来,已评选出几十名全国首席预报员。通过选拔,预报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另外一个措施是通过进行预报员竞赛,促进预报员学习和思考,提高预报水平。
以上措施都是为了提高预报员的素质。此外,提升技术支持也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手段。例如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系统模式等核心技术,加强卫星、雷达、高密度自动站等新资料的综合应用,加快发展精细化、专业化预报和客观化预测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现代天气气候基础业务系统建设,打造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气象预测预报业务平台等等。
然而,提高预报准确率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是一个全球性科学难题。要做到精细化、无缝隙、全覆盖的准确预报,既是对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大挑战,也是对包括预报人才素质在内的气象综合科技实力的重大挑战。所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预报员队伍的能力建设,通过不懈的努力向更高的标准迈进。
记者:现在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预报员的要求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许小峰:气象现代化水平提高后,对预报员要求应该是更高了。预报员在数值预报模式基础上进行订正,起点比较高。理解或者改进客观的数值预报产品,对预报员的要求更高。
气象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的使用带来了更多的观测资料,这些对预报员是帮助,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预报员必须学习相关的雷达、卫星知识,通过应用资料达到提高准确率的目标。随着技术提升,也预报员必须学会理解和应用新的技术。
记者:请您谈谈预报员队伍素质在提高预报准确率中的重要性。
许小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关键靠人才,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关键靠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实践证明,无论数值预报模式和各种预报技术平台怎么发展,做好天气预报始终都离不开“人”。天气预报业务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岗位,预报员在预报业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在现代天气业务中,预报员对大气科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是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基础,预报员的系统性、规律性经验在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上的作用不可替代,预报员业务素质和驾驭现代预报技术的能力是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关键,预报员队伍是构建和完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预报员在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问题上是首位或者是核心的因素。
记者:中国气象局一直很重视气象培训工作,在2010年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培训体系建设的意见》,请具体谈谈培训工作情况及进展。
许小峰: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对推进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做出了部署和要求。中国气象局自2009年起,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全国省级以上气象部门预报员和2000多名县级气象局局长轮训,推动了6个培训分中心的建立,2011年开展了分中心建设试点。这次将启动的地市级预报员轮训将巩固和强化分中心的师资配备、课程与教材体系、培训实习环境以及实训基地等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培训分中心建设。
另外,从今年开始,我们把地市级的预报员、地市级气象局局长培训都列入计划当中。目前,以大规模的轮训为契机,推动培训体系建设已初见规模。
人才是第一资源,培训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措施。培训也包括科技管理岗位培训,人才管理也是未来气象工作的重要方面。
实际上,《意见》只是对未来的培训工作提出基本要求,而培训具体怎么来做,还需要一步一步地探索。培训工作本身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例如生源条件不同、师资匮乏等问题对培训工作都是重大的考验。所以,实际工作还是需要真正从事培训工作的领导、教师来共同探索,逐步使培训工作更加规范、更加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