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国气象局与中国农业大学局校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京举行。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常委、校长柯柄生代表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深化共享智力资源,携手打造重点开放实验室等平台,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在气象业务领域的应用,开辟深化服务“三农”新途径。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矫梅燕,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召虎,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党政办公室主任钱学军等领导出席仪式。柯柄生主持仪式。
根据协议,按照“全面合作、优势互补,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多层推进、注重实效,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产业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双方将通过互聘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兼职教师,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多种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并将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和农业气象试验站,共建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中心),打造国际化农业气象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平台,为气象事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在农业气象学科建设、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灾害演变规律与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双方还将共同争取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在气象业务领域的应用。
郑国光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气象局非常重视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中国农业大学历届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气象工作,双方共同开展了气象为农服务科研业务工作,培养出一批活跃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一线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为农业气象学科建设、业务服务发展,气象事业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气象局将扎实贯彻落实协议内容,确保双方合作切实取得实效。
郑国光还欢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到气象部门施展才华,并希望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学者与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专家加强交流,共同研究气象问题和农业问题,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
柯柄生表示,中国农业大学将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覆盖面广的学科设置和先进的实验室等,为气象事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并针对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
签字仪式前,郑国光受邀出席中国农业大学“名家论坛”,面向该校研究生及该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全体本科生,以《粮食安全与气象保障服务》为题,作了一场深入浅出的学术报告,并认真回答了在场学生的提问。
在李召虎的陪同下,郑国光、宇如聪、矫梅燕一行还参观了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中心、校园气象站及校史馆等单位。(记者 谈媛 庄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