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心、联合广场、津塔……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海航集团、玉柴动力、蒙牛……一家家知名企业纷至沓来。
政策聚集,目光聚焦,要素聚合——中小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放开领域,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民营经济在各行业风生水起。
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天津市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管服务,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放手发展,促进做大做优做强,探索走出了一条“赶超、转型、集聚、提升”之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天津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成为带动天津市扩大就业、科技创新、市场繁荣的重要力量。
地处友谊路和中环线交口的北方金融大厦,已经有15年的历史了,是天津市较早的甲级写字楼。刚刚装修的一层大厅,宽敞整洁,明亮大气,丝毫没有陈旧之感。负责大厦经营管理的天津开发区泰达大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海亮告诉记者:“2011年北方金融大厦成为天津市首批亿元楼宇后,获得了市、区两级政府专项资金补贴800万元,将公共区域、楼层、管道进行了改造装修,整体形象大大提升。目前大厦共进驻客户80余家,聚集了招商银行、华安保险、北方国际信托、阿里巴巴网站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以金融、房地产、物流货运代理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楼宇特色。”
楼宇经济,为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打造了载体,提供了空间。海航集团天津总部、百度天津地区营销中心、海尔房地产、玉柴动力、娃哈哈等大公司的区域总部、结算中心和一批高端业态企业机构纷纷入驻。天津市着力打造了一批物流楼、金融楼、科技楼、创意楼、律师楼等特色楼宇,促进了特色产业加快集聚。一座座亿元楼宇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地标和靓丽景观。
“转型、升级”是近年来发展中小企业的关键词。为了提升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科技水平,天津市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示范工业园区和其他产业园建设了8个科技企业孵化转化载体,获得国家和天津市支持资金2120万元,累计建成11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其中联合信用和电子仪表实验所两家平台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到2011年底,已有3315家企业转型升级为科技型中小企业。
政府提供平台,平台整合资源,资源服务企业。据市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天津市加快建立“市区联动、网络健全、覆盖面广、受益度高”的天津市性、全方位服务体系,做到工作有场地,联系有热线,服务有机构,咨询有专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实现了服务软硬件建设新突破,推动中小企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2011年底,天津市中小企业达18.3万家,比2006年增加6.9万家,从业人员380.2万人;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5740.7亿元,占天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51.3%,实现税收收入1437.5亿元,占天津市税收总量的64.7%,比2006年增长5倍。
在天津港保税区,天津聚龙集团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棕榈油加工基地之一。在其食用油精炼与分离提纯车间,1000平方米的厂房内只有3名员工在操作,全程实现机械化,日产量最高可达4200吨。聚龙集团党委副书记孙卫军告诉记者:“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身为民营企业的聚龙集团取得了全面跨越。我们也是最早投身‘走出去’战略的国内粮油企业之一,在印度尼西亚建成了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一个棕榈种植园,目前已拥有总面积近10万公顷的4个种植园。”
放手发动,放胆发展,放权服务,放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天地。2007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正式启用“民营经济”概念,替代过去“个体、私营经济”的提法,在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经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大金融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搞好监管和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整套配套扶持政策措施,进一步营造了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目前,天津市民营经济已基本实现了“非禁即可”,其经营领域已涉及现代服务业、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典当、金融信托、金融租赁、国际保理等新兴金融行业。到2011年底,天津市民营经济已发展到40万户。2011年,天津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476亿元,占天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0%,实现税收收入824.9亿元,占天津市税收总量的37.1%,从业人员已达到300.4万人。
民营经济做强做大,使经济活起来,百姓富起来,税收涨起来。到2011年底,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958户,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以民营企业集团为核心的骨干企业群体。大通投资集团、恒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像一张张天津的名片,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