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制运载火箭整体舱段到开发最新高端光学膜,从绿色智能变电站到灵活机动的工业机器人,民营企业在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布局态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的力量不能忽视。要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它们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市经信委负责人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上,要画好同一起跑线,鼓励引导民企与国企、外企同台竞争。目前,民企产值已占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半壁江山,在一些行业更是形成了一批领头羊。
“万丈高楼将毁于一旦”——曾有韩国媒体用颇具悲情的词汇,预警上海凯鑫森功能性薄膜公司将对本国光学薄膜产业带来挑战。这家成立不到3年的民企,曾被韩国同行判定两年内别想做出光学膜。然而,凯鑫森却用两个月时间便下线第一张光学膜。此前,作为世界最大液晶显示产品组装和消费国,中国每年上百亿元的光学膜市场基本被韩日企业垄断。
据了解,凯鑫森全部25条光学膜生产线建成后,产能将列世界前三。董事长金青松介绍,公司产品已获得长虹、创维、中电熊猫、京东方等液晶行业终端厂和面板厂的高度认可,截至3月底,销售额已达5000万元。
在金山,一家智能装备民企崭露头角。上海沃迪公司总经理佘振强在车间里,指着“左右开弓”码放饲料的机械臂告诉记者:“有了我们的机器人,饲料公司原料、成品的物流速度极大提高。”据介绍,这家公司生产的沃迪TPR—200机器人自动码垛机生产线,每分钟能搬运产品100袋,稳定性和安全性不逊于日德等国工业机器人。
沃迪是目前国内唯一将工业用机器人产业化的企业。佘振强说,公司从2006年开始研发,目前,沃迪机器人的身影已出现在新希望、六和等国内龙头企业车间,与日本发那科等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同场竞技。
在国内,云计算企业不下千家,云产品纷繁多样,但云平台和网格计算两大领域却少有人涉足,而这正是位于杨浦创智天地的天云科技公司的业务重心。目前,崇明智慧岛、杨浦云海大厦等上海云计算的重大项目都嵌入了“天云”的身影。
天云科技总裁王琦说,公司希望通过云计算,用廉价的上网终端取代昂贵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用户可接触到海量的互联网应用。“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每台只需几十块钱的上网终端,以一本书的价格获得超级计算机的能力。”
去年,天云科技通过建立强大的云平台后台,成功为浦东软件园打造了国内第一个“公有云桌面”系统。今后入驻浦东园区的企业,都可以通过虚拟化桌面使用园区提供的云服务,不再需要以高昂的成本购买传统硬件、搭建传统IT架构。(见习记者 刘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