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启动
研究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的新理论和预报新方法,把有效的预报时效延伸到对政府有决策价值的时间长度(1至2周以上)已成为我国气象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3月20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 ”正式在京启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彭以祺出席项目启动会。
宇如聪要求紧扣国家需求和科学目标,突出重点,挑战难题,圆满完成任务,培养一批灾害性天气的研究团队和研究人员。各部门各单位要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开展研究的环境,全力以赴组织好项目、课题的实施。全体项目成员要潜心、静心于科学研究,完成研究任务,形成合力。要明确职责,做好组织、资料管理及数据共享等工作。
项目拟通过对过去五年历史上发生的大量案例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深刻揭示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及其可预报性;发展建立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1至2周以上预报理论和方法;培养一支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研究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并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
通过五年的实施,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还力争在深刻认识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建立形成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的多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物理概念模型;阐明海陆气相互作用与复杂下垫面对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的影响,尤其是青藏高原对持续性强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揭示我国重大天气异常的可预报性,建立和发展我国持续性强降水的动力/统计相结合的预报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我国对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研究不足,其1至2周以上的预报又是介于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之间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该项目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是国内外气象科学前沿领域所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
该项目是多部门联合的综合性研究项目,气科院作为承担单位牵头组织实施,项目的参与单位除包括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有关单位外,还包括了中国气象局所属的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武汉暴雨研究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等单位。
该项目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申报的与暴雨研究有关的第3个国家973项目,是气科院获准的第6个国家973项目。气科院翟盘茂研究员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期限为5年。
据悉,已完成的与暴雨研究有关的两个国家973项目获得了省部级和国家科技进步等奖项6项,出版了研究专著16本(7本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论文1400余篇,其中SCI(E)240余篇。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10多项重要成果已在国家与地方气象业务部门、军事和水文部门应用,多次在抗洪指挥重要决策服务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发挥了973项目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面向重大科技前沿组织攻关的重要作用。(中国气象报记者郑菲 通讯员王德英 秦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