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气象科普进社区”活动的启动拉开了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的序幕。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进社区、进车厢等多样化的渠道和方式,让气象科普知识进入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每一个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集聚广大居民群众的社会基层单位,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小峰说,科普知识不仅要进入社区,还要深入和细化到千家万户,面向广大群众普及气象知识。
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区。许小峰说,中国气象局依托于已建立的气象服务系统,如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农村大喇叭、显示屏等方式,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以及互联网等手段,在农村广泛传播气象科普知识。同时,中国气象局还结合“三下乡”、“科普大风车”等活动,采取更多的渠道来开展气象科普。
许小峰介绍说,今年,中国气象局还将展开一系列科普活动,如“气象科普进车厢”、“气象科普志愿者万里行”等活动,让气象科普知识走到百姓身边。此外,还将在中国科技馆开辟气象科普空间,联合中国科协举办全国气象科普大会。中国气象局致力于开辟更多的渠道和途经让公众能够更加近距离地了解气象,掌握更多的防灾减灾知识。
谈及此次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许小峰表示,这有着特殊的含义。今年世界气象组织把天气、气候和水作为资源,作为推动未来发展的一种动力。这表示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这些资源恩惠于人类,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会对它们产生负面影响,认识到保护和利用天气、气候和水资源的重要性。(记者 何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