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农合”让150万农民“大病有保障,小病就近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有效缓解”。记者日前获悉,通过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上海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建设取得明显突破,人均筹资达980元,为全国最高筹资地区,保障农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据悉,上海市郊区乡镇、行政村“新农合”覆盖率继续保持100%,农民参合率达99%,五保户、低保户和残疾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原先上海各郊区县“新农合”经费的统筹是区(县)、乡镇两级统筹,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状况不一,经费统筹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在保障农民健康上存在不同待遇差距。对此,2010年上海在“新农合”经费统筹上力举重措,全面推进实现了区(县)层面统筹。不仅提升了保障层次,确保“新农合”公正性,缩小农民之间保障差距,而且更为经费统筹赢得了更大平台的支持和落实。
为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市财政2011年对区县“新农合”补助标准由人均60元提高到人均120元,补助水平提高达100%;2011年全市“新农合”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累计达10亿元,为农民个人缴费的2.4倍。从而使“新农合”的保障水平大大提高,门诊、住院保障水平均达政策范围内70%以上;各区县封顶补偿额提高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平均为7万-8万,最高达10万元,并建立大病减贫补助基金,对高额医疗费用进行二次补偿。
浦东新区川沙镇胡老伯因患冠心病,去年住进仁济医院治疗,共花去医药费21.23万元,“新农合”在给予基本医疗10万元封顶补偿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大病减负,给予二次补偿5.63万元,全年累计报销医药费15.63万元,占可报费用的84.6%,医疗费用负担得到明显减轻。
为更好减轻农民医疗负担,本市2009年开始推进“新农合费用实时报销”项目,当年完成了全市郊区县800所村卫生室实时结算,2010年又历经一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全市540所村卫生室和145家郊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农合”实时结算项目。据市卫生局等有关部门测算,推行实时报销后,事后报销改为现场结算,按全市150万“新农合”农民在镇村两级医疗机构每年900余万次就诊现场结算,可减轻农民就医费用垫付高达3.4亿元。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城市出现的“人户分离”现象也在农村广泛出现。原先“新农合”有关在户籍地参保就医的政策给“人户分离”的农民就医带来了严重不便。对此,在反复调研、探索的基础上,去年,上海做出了参加“新农合”农民可跨区就医的重大调整决策,即长期跨区“人户分离”的参加“新农合”农民,经相关部门审批后,可在其居住地就近选择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跨区的定点医疗单位就医,费用按“新农合”相关规定予以报销。从而使许多参加“新农合”人户分离的农民卸掉了往返劳顿、就医不便的心头之忧。(记者 陈青 通讯员 宋国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