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了解到,《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和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全国范围内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人工观测工作量减少。
《方案》对全国范围内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进行调整,优化国家级气象台站人工观测任务,减少人工观测工作量,调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实时传输方式,开展地面观测业务自动化试点工作。
《方案》明确了全国范围内地面气象观测调整业务,对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的基本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地温)仅保留每日20时进行的自动观测与人工器测对比观测,其他气象要素人工观测任务不变,并且建设双套自动气象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夜间(20时至次日08时)天气现象连续观测调整为4次正点(20时、23时、02时、05时)观测,保留白天(08时至20时)天气现象连续观测;国家基准气候站云和能见度的人工定时观测次数调减为每日8次,国家基本气象站云和能见度观测保持不变。
对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实时传输方式,《方案》指出,所有国家级气象台站取消天气报和加密天气报编发报任务,采用观测资料实时数据文件方式上传至省级和国家级气象信息中心。国家级、省级信息中心经过报文和数据文件短期并行运行后取消报文业务,仅负责参加国际交换台站的编报和转报任务。
《方案》提出,要在北京、宝山、东山、广州、杭州、休宁、武汉等8个台站开展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试点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基本实现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自动观测;建立与自动观测相适应的观测方法;建设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综合示范系统;建立集数据采集、质量控制、通信传输和运行监控于一体的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平台。(中国气象报记者张静 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