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当年江西妹子唱着山歌送情郎当红军,今天,这支催人泪下的山歌成为江西省宣传红色文化的经典曲目,在气势恢宏的大剧院、在乡村简易的小戏台、在社区的露天广场被广泛传唱。
挖掘江西厚重的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资源,推出文艺创作繁荣工程,让优秀的文化作品源源不断流向城市乡村,流进百姓的心田。
政府埋单,请农民看戏、看电影、开展文体活动,具有全国首创意义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引导腰包鼓起来的广大农民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继在中部地区率先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后,如今,全省的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已全部免费开放。
各级政府财力向公共文化倾斜,城市最好的建筑是文化场馆,市民、农民最满意的是身边开阔的活动场所。抚州人自豪地说,“临川四梦”可以在汤显祖大剧院演出了;吉安人骄傲地说,吉安市文化艺术中心的竖琴造型建筑,采用的是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入选方案;九江人自信地说,九江挺进八里湖时代,艺术中心和图书馆是标志性建筑……
文化民生工程的阳光照耀着这片红土地,幸福飘荡在晒谷场看戏农民的笑声中,幸福跳动在小区妇女翩翩起舞的倩影里。
文化富民,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滋养百姓精神家园
——“吃一口酒,我问你,买主进门你怎待客?”
——“礼貌待客我做到家,又让座来又敬茶。”
2月7日,宜春市采茶剧团的《孙成打酒》,在袁州区水江乡的一块草地上演出,十里八乡的群众像过年一样,聚集在这里,把以演出大客车为背景的露天舞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台上,演员们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显功力;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现真情。台下,上至白发苍苍的老农,下至几岁的孩子,一会儿开怀大笑,一会儿黯然神伤。
水江中学副校长姚永明说:“以前几年难看一场戏,现在一年最少能看到4场大戏,有戏看,农民都会放下手上的活,赶来看戏。”
水江村水江小组农民黄万亮,提前两个小时来看演出,仍然没有抢到好座位。他说:“现在政策好,生活富裕了,政府经常送戏给我们看,日子越过越舒心!”
谈到文化下乡的好处,黄万亮说:“村里看戏、看书、打球的人多了,打麻将赌博的少了。那些戏教我们要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踏踏实实过生活,好处多着哩!”
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逐渐富裕的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需要。作为农业大省,为了改变占人口大头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2005年9月,江西省在全国首创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省委、省政府投入6000万元,免费请农民看戏、看电影、开展文体活动。
这是江西省继“百团下基层、百戏送农民”、“名人名剧下基层”等全国有影响的社会文化活动之后,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一项文化民生工程。
6000万元的单项文化投入,对于经济欠发达、财政不宽裕的江西来讲,显示的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心。
而这只是开始。江西省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6年1个亿,2007年起每年1.2亿元。目前,该活动累计送戏下乡46529场,放映电影98.85万场,开展文体活动25714次,受益群众达3.5亿人次,被称为“百姓工程”、“民心工程”。
如果说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解决了农民看戏难的问题,那么2008年省委、省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在全国率先实施的江西文艺创作繁荣工程,着力解决了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群众看好戏的问题。
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加速了江西原创文化作品的生产,推动了江西文化舞台的繁荣。3年来,全省每年新创戏剧剧本100多个,获得扶持投排的剧目50余个。
从2009年开始,江西省以繁荣工程生产出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依托,打造了一个文化公益展演平台——相约春天,让普通老百姓能在高雅艺术殿堂免费看到代表江西舞台艺术最高水准的剧目,有残疾证、低保证的困难群体优先领票。从此,城乡困难群众也有了自己的“特权”,能够走进剧场看戏看演出,享受实实在在的文化发展成果。
安义县龙津镇风山村农民柳厚德,在2009年的“相约春天”公益展演中,生平第一次进江西艺术剧院看了一次大戏,今年他又和儿子首次在省话剧团剧场看到木偶剧。
“感谢党的好政策,免费进大剧场看大戏,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柳厚德说。
过去的3年里,“相约春天”让7万名观众看到了30余部优秀的舞台剧目。
今年的2月7日至3月8日,江西艺术中心、江西艺术剧院等各大剧院陆续公益上演包括省歌舞剧院的《赣风》、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等11个院团的18个优秀剧目,演出34场。
“公益大展演,敞开大门把最优秀的作品展现给老百姓,这在全国是首创的,江西一元钱的文化投入,产生了一些省市十元钱都难取得的效果。”文化部艺术司一位领导这样评价。
文化乐民,让群众无障碍零门槛共享公共文化
大师的真迹,上亿元的恢宏巨著,市民能够免费面对面。
2月19日10时,省博物馆自然馆门口排起了两列长队,大家在有序等待参观“水墨清韵——近现代书画艺术大师作品特展”,争睹张大千、溥心畬等10位艺术巨匠在昌首次展出的真迹佳作的风采。
据有关部门统计,开展一周,已有7万名观众前来参观。“在免费开放以前,大家掏钱看展览,是很难有这样热闹的场面的。”省博物馆负责人说。
一对夫妻伫立在张大千先生的巨幅画作《云山图》前,反复欣赏,激动不已。 (上接A1版)他们不敢相信,这幅市场价值上亿元的传世珍品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而且就在家门口的博物馆内免费展出。
这个展览是省博物馆今年从台北历史博物馆引进的第一个大展,也是该馆“走进艺术大师”系列书画展引进的第11个大展,展出了《云山图》(张大千)、《秋荷白鹭》(溥心畬)、《一鸣天下白》(徐悲鸿)、《天竹双喜》(齐白石)等10位艺术巨匠的真迹佳作85件(组)。
文化从来都不是曲高和寡的独乐乐之事,让百姓无障碍零门槛共享公共文化,文化由此回归其群众性特质,成为众乐乐之事。
众乐乐,文化场所不再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现在不一样了,博物馆每个月都有一两个好展、大展,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博物馆里转悠两三次,到这里学点知识,陶冶情操,几天不来就会想。”青云谱区三家店街道的孙斌这样说。
“免费开放,让逛博物馆不再是奢侈的事情,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公民素质的提升。”
不少参观者表达了对博物馆拆除门槛的赞许和认同。
据悉,省博物馆自2008年以来每年会推出10余个临时大展,每年接待观众100万人次。
众乐乐,得益于江西省的一系列乐民文化工作:2007年11月5日,江西率先在中部地区分两批开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带了一个好头,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2008年2月作为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试点省,江西省又开放了9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如今,每年有2000万人次的国内外观众近距离亲近江西省10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里的文化遗产,参观者中青少年、低收入群体呈增长趋势。
2011年,江西省所有113个公共图书馆、114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和16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自当年12月16日起全部实行免费开放。2个月来,进入图书馆、文化馆的群众同比增加了五成以上。
为了将“免费午餐”打造成“文化盛宴”,让公共文化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江西省以博物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而且高标准规划、有意识地提升文化设施的内涵,使不少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目前,全省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95个,面积均在300平方米以上,具有图书阅读、广播影视、科技培训等多项功能,实现了乡乡都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兴建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萍乡市博物馆等20多个新博物馆。完成9979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建成1.7万余家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村村有的目标。
文化育民,用喜闻乐见的精品传播核心价值观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在丰城市,提到北坑农民剧团,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创造了一个奇迹:给农民演了60年,足迹踏遍丰城及周边县市。
一个农民剧团,没有政府投入,没有编制,在相对贫瘠的农村,能坚持60年,奥秘何在?剧团创始人熊长福坦言,剧团有过辉煌,但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低谷,许多演员都去外地打工了,他接到的戏没有人演,那时候他想过放弃剧团,但是,一位分管社会治安的乡干部的一句话,让熊长福坚定地守护着他的剧团。
那是令他一辈子都铭记的话:1980年到1990年,北坑村有十多人因触犯刑法坐牢,但你在剧团培养的几百个徒弟中,没有一个犯事的。
熊长福说,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意义何在!原来,戏里的礼义廉耻会潜移默化影响人,这就是先进文化的力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培育了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的江西,开始用世界的眼光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努力铸造江西的文化“标杆”,不断用先进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培育新人。
2009年10月31日,一个激情飞扬、令人难忘的夜晚。刚刚喜摘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作为中宣部、文化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百台好戏进京献礼演出的“压轴大戏”,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观者都称之“歌动听、舞好看、景色美、情感人”。
江西属于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得天独厚。但是,如何将资源优势转换成文化优势,尤其是在反映“井冈山”这个题材上,怎样才能让这段红色历史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江西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扬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奉献出“情景歌舞”这一创造性的舞台艺术样式。它既不是舞剧,也不是歌剧,既不是主题综合晚会,也不是流行的音乐诗画或风情歌舞,却既适应题材表现需要又符合观众审美追求。
代表赣人创新进取的不仅于此,由省委宣传部策划、创编的大型历史风情魔幻歌舞《神奇赣鄱》,将历史故事、人文风情、魔幻空灵融合成一台歌舞节目,“历史风情魔幻”这种形式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创举,加上运用了许多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舞美、灯光、音响等舞台技术,给中外游客营造出“神奇”、“震撼”的效果,代表了江西原创艺术的可贵求索。
近年来,全省创作新剧(节)目、音乐作品、美术作品8000余件,其中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达到三分之二,共有200多个作品在国际国内重大文艺比赛中获奖。
一台台好戏,演绎赣鄱大地万种风情;一本本好书,记录井冈儿女奋力求索的进取精神;一首首好歌,唱响昂扬向上的时代旋律。
文化的力量,让江西更加自信地奔跑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大路上。(鄢 玫 郁鑫鹏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