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局地冻雨降雪日数多 专家详解入冬以来异常气候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2年02月03日 09时14分   来源:气象局网站

中东部持续低温 雾霾频发 局地冻雨降雪日数多
专家详解入冬以来异常气候

    水管被冻裂、“冰雾”频现、冰冻连连、“雾闪”逼停动车、口罩成为热销品、PM2.5被寻常百姓惦念……尽管这没有好莱坞大片《2012》描绘的火山吞噬自然、海啸淹没大陆等场景吓人,但这个冬天老天爷还真是有点“鬼”。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入冬以来(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1月30日),中东部持续低温,平均降水较常年偏多,尽管全国的气候总体平稳,但是不乏“极端”和“异常”。

    中东部持续低温,降水偏多但时空差异明显

    春节长假,武汉虽未遭遇雨雪天,但最低气温跌破冰点,天然气用气量达到2600万立方米,再创新高;在浙江金华各大医院,倒下的大多是坚信能扛住低温冷冻的年轻人;冷冻令佛山大部分景区游客量锐减,叫苦不迭……

    据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艾婉秀介绍,入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5.5℃,较常年同期(-4.6℃)偏低0.9℃,比去年同期偏高0.5℃,为近27年来同期次低。与常年同期相比,除西南地区偏高0.1℃外,其他地区均偏低。

    在冬季,即使是气温偏低0.1℃,一旦超出生物的承受能力,生物就会发生大面积的冻伤、冻病甚至死亡。根据气象监测数据,入冬以来,东北大部、西北大部、华南中西部及内蒙古大部、贵州等地气温偏低1℃~2℃,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的部分地区偏低2℃以上。

    不只如此,这个冬天的雨雪有点怪异。“降水偏多,但时空差异明显。”据艾婉秀介绍,全国平均降水量24.2毫米,较常年同期(22.5毫米)偏多7.6%,但比去年同期偏少7.3%。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和华北降水量偏少,其中东北地区偏少78.4%,为近61年来最少;1月1日至30日,南方区域平均降水量为53.7毫米,较常年同期(33.5毫米)偏多58.6%,为近14年来最多。

    局部地区雾、霾多达25天,冻雨和降雪达15天

    这个冬天,“PM2.5”热了,红了。

    这个原本对很多人来说是既陌生又专业的词汇,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几近家喻户晓。

    而其背后是雾、霾天气的轮番表演。入冬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5~25天的雾、霾天气,局部地区超过25天。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华北西部、黄淮东部、江淮等地偏多3~10天,部分地区偏多10天以上。

    雾、霾监测预报预警以及PM2.5观测等,受到各地政府及气象、环保等部门空前重视。如北京市人大代表在北京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建言,进一步治理大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江西省将建设能见度、 PM2.5、负离子等自动观测设备,提高城市雾、霾自动监测能力。该省气象局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尤其是环鄱阳湖城市率先建立观测系统,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这个冬天,冰冻和雨雪也频频使坏。出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冰冻灾害,从范围和影响程度等方面都无法与2008年年初南方地区出现的大范围的冰冻灾害看齐,但是,艾婉秀称,入冬以来,贵州、四川东南部、云南东北部等地出现了3~15天的冻雨天气,部分地区超过15天。冻雨出现在这些地区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正值春节假日,春运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入冬以来,除华南及云南等地外,全国大部地区出现降雪天气,其中江南北部以及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北部、青海、甘肃东部、贵州等地降雪日数有5~15天,局部超过15天。与常年同期相比,江南及青海、甘肃、贵州、内蒙古东北部等地降雪日数偏多。

    多种因素致气候异常

    专家建议科学应对极端灾害

    大气环流形势变化是气候异常的重要标志。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柳艳菊认为,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持续发展,利于我国大部气温偏低。北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西伯利亚高压持续偏强,海陆热力差异加大,利于东亚冬季风偏强。

    1月中旬后期,大气环流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北极涛动出现明显转折,高纬地区乌拉尔阻塞高压建立并维持。这种形势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1月上中旬,低纬地区南支波动比较活跃,印缅槽偏强,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与此同时,西太平洋副高明显偏强、偏西,利于水汽的输送。在这样的环流配置下,来自低纬的两支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我国西南、华南和江南南部汇合,从而造成这些地区降水的异常偏多。

    对于前期中东部地区频发的雾、霾天气,柳艳菊称,前期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偏少,且强度偏弱,地面风速小,有利于水汽在大气低层积聚,对雾、霾的形成较为有利;另外,青藏高原南侧暖湿空气活动偏强,使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极其活跃,这股暖湿气流沿西南路径将丰沛的水汽输送到我国中东部地区,且到达北京附近,使这些地区湿度明显增加,易于形成低层逆温,非常有利于雾、霾天气的形成。

    不过,专家指出,除了气象条件外,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都是雾、霾多发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空气质量在扩散条件较好时能达标,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空气质量就会迅速下滑。

    至于入冬以来的异常天气气候是否有电影《2012》中提及的世界末日的迹象,艾婉秀认为,《2012》所表现的一些信息非常有意义。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很多电影里描述的灾难都不同程度时有发生,不过这并不是说将要到世界末日了,只是启示人类要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要科学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民生工程建设及强化民众的自救意识。

    新闻链接:当前该关注哪些灾害

    今年1月以来,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低温阴雨雪天气,部分地区遭受寒害、雪灾;内蒙古、青海部分牧区遭受白灾;持续阴雨寡照天气导致西南地区小麦、油菜病害发生。尽管1月农业遭受寒冻害和雪灾情况总体偏轻,但是2月应重点防范南方低温冻害和北方牧区白灾。

    2月,南方开始春播,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加快;北方冬小麦开始返青,牧区进入接羔育幼阶段。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艾婉秀称,应密切关注低温阴雨对华南春播的影响和后期春旱可能对冬小麦生长和东北春耕的影响。

    艾婉秀建议,低温阴雨影响较明显的地区需提前准备,适时采取覆盖、增施热性磷钾肥等措施,土壤过湿的地区要及时清沟理墒,防御湿、渍危害,降低不利气候条件对春播的影响;冬小麦生长区应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提早做好抗旱准备工作。春运后期,南方仍可能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要加强春运的组织管理,避免和减轻雨雪天气对春运造成影响。(中国气象报记者 郭起豪 通讯员 郭战峰)

 
 
 相关链接
· 异常气候致黑龙江近400万亩杨树暴发“灰斑病”
·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