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乡收入比近8年来首次缩小到3倍以内
城乡协调发展迎来新拐点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广东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省有关部门初步预计,2011年广东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将创1981年以来的新高,城乡收入比近8年来首次缩小到3倍以内,从上年的3.03∶1缩小到2.92∶1。
“3∶1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临界点。”省委农办副主任陈祖煌认为,广东城乡收入差距自“十一五”以来呈下降的趋势,从2005年的3.15∶1缩小到去年的3倍以内,这表明广东的城乡协调发展迎来了新的拐点,今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将继续延续。
广东为何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如此有信心?信心首先来自于:随着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的深入实施,广东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凸显。据了解,目前,全省已建成3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覆盖了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以及珠三角边缘地区的15个地市。预计2011年,36个园区有望实现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创税超过130亿元,总规模已堪比一座新的工业城市。“双转移”战略带动了区域、城乡的和谐律动,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成了农民收入保持高位增长的最重要“助推力”。调查显示,在“双转移”和最低工资标准大幅提升的带动下,广东农村居民去年前三季度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4350.8元,增长21.7%。拉动现金收入增长12.1个百分点,对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3%。
日益完善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也让我们看到了农民持续增收的曙光。
随着中央连续9年出台一号文件,各地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各种补贴、扶持政策也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由2005年的228.9元增加到2010年的485.9元,年均增长16.3%。2010年随着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开展以及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的提高,全省农民人均离退休金和养老金收入比上年大幅增长30.7%,成为近年来农民转移性收入的亮点。2011年政府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449.7元,同比增长了11.3%。
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广东省农业基础设施大大完善、特色优势农业蓬勃发展、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推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较快增长。去年前三季度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440.7元,同比增长16.8%。拉动现金收入增长5.5个百分点,对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2%。以温氏集团为例,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为农民的奔康致富提供了康庄大道,2010年该公司带动4.7万户农户实现户均收入4.53万元,不少与其合作的农民达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05年广东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仅为167.3元,2010年增至401.1元,年均增长19.1%。去年前三季度,广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租赁市场活跃,进一步促进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395.5元,同比增长22.6%。
“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的初期,往往会出现一个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过程。但是,当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必须有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的过程。”陈祖煌认为,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日益完善,这些都表明广东已经进入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阶段。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自“十一五”以来成为广东省城乡收入比下降较快的区域,则表明今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将是“大势所趋”。(记者 陈清浩、邓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