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为云南的颜色,走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彩云之南的未来发展在“十一五”定下绿色的基调。
从此,建设“森林云南”在智慧的决策中葱茏勃发。接过绿色的接力棒,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新能源、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项接一项的生态建设工程纵深推进,造林绿化、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逐渐走入机关、学校、军营、企业和普通家庭,森林资源“三防体系”不断完善……一阵阵绿色旋风过后,“森林云南”渐渐映入我们的眼帘。
从丽江到大理再进楚雄,隆冬的山野,林海莽莽,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多种自然生态,在瑟瑟寒风中层林尽染,千姿百态;满眼绿色的背后,清晰地写着:“云南,全省林业用地3.71亿亩,居全国第2位;森林面积2.73亿亩,居全国第3位;森林覆盖率52.93%,居全国第3位;活立木总蓄积量17.1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
生态体系建设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体系建设”的云南行动一步紧跟一步。从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人间圣境香格里拉和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西双版纳启动,绿色的畅想就回荡在广袤的云岭山乡。
13载春秋,以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为主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将昔日的砍树人变为种树人、护林人,全省累计投入天保工程资金77.36亿元,落实森林管护面积18965万亩,累计营造公益林3764万亩,天保工程区林地面积由1.68亿亩上升到1.83亿亩,净增1502万亩。对金沙江流域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显示,工程实施以来,年均减少的土壤侵蚀量达1630万吨,每年减少进入河流的泥沙量980万吨。天保工程为我省及长江下游的生态安全筑起了绿色屏障。
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也先后启动,一时间,昔日的荒山秃岭激荡起建设生态绿色家园的激情。退耕还林,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抒写出云南生态建设的绿色篇章。“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工作重点和着力点贯穿始终,不折不扣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积极培育后续产业,调动起万千农民保护建设生态体系的积极性。一路走来,全省已累计投入资金149亿元,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353万亩,昔日的荒山泛起了绿色;还建起核桃、竹子、茶叶、西南桦等产业基地1280万亩,退耕农户从核桃、茶叶、花椒、板栗等后续产业上获得收益。今天,大山深处,500多万退耕农民用笑脸验收这项千秋工程,迎接绿色崛起的希望之光。
生态文化建设
“全省人民自当戮力同心,构建天人和谐关系。” 彩云之南发出的时代呼唤,标志着生态文化建设被推到了前台,昭示着执政者以“文化的力量”保护云南这片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宝地的信心和决心。
以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突破口,玉龙雪山下,《滇西北生物保护丽江宣言》发出这样的声音:“用智慧和力量精心呵护,为当代和子孙后代保留一片永远的生态绿洲。”铿锵的宣言回响在圣洁的雪山,保护的行动实质推进。2008年,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将拥有中国1/3高等植物和动物种数的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推入了保护的快车道,以此为新的开端,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在扩大,内涵在丰富。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我省共制定了40多项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体系。近5年来,全省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上百亿,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58处,总面积295.74万公顷,形成了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云岭大地上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国家林业局西南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构建起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高级研究平台,科技的力量提升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大胆的探索,创造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经验。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和公众责任保险,云南先行;在全国率先启动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为子孙后代保留下仅存几株、几十株、几百株和几千株的珍稀濒危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和省级公益林补偿面积已达9248万亩,年度资金投入达6.1亿元;在全国率先实施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完成了《国家公园发展战略研究》,实施8个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为化解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矛盾探索“云南经验”。与此同时,一批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科普、教学、实验、创作场馆在各地蓬勃兴起,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生态保护的一次次践行,我们有了无愧大山和绿色的底气,然而,保护和建设好云岭大地,让江河依然那么清澈,森林依然那么茂密,天空依然那么明净,大地依然那么翠绿,云南需要再次发力。(记者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