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社会之基,就业乃民生之本。
一直以来,百姓的“饭碗”问题始终是省委、省政府决策者最深的牵挂。年初,省长陈政高在省人代会上规划新一年 “民生清单”,实现实名制就业100万人再次被列为19项民生工程之首。
“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关系到每个人的生计与尊严。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刘铭如是说。
民之所需,其心也迫。岁尾年终,“饭碗”问题到底解决的咋样?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省实现实名制就业95.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95.5%,预计年底全面完成实名制就业100万人的既定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低于年度控制目标0.6个百分点,预计年底前将控制在4%以内,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此,辽宁省已经连续3年实现实名制就业超百万人。对一个历经转型之痛的工业大省来说,着实不易。
民生词典一、大学生就业
民生故事: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大四学生王廷晓,一度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苦恼。然而,10月份学校为毕业生组织的一场招聘会改变了他的命运,天津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公司看中了他。 11月10日,小王如愿收到了这家公司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最想感谢的就是学校为毕业生搭建的就业平台。
小王说:“从上大学起,学校就陆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临近毕业时,省、市就业服务部门还邀请沈阳一些知名企业家来到学校,为我们讲授面试技巧。能找到这么理想的工作,真是得益于此! ”
如今,小王所在班级的34名同学中,九成已经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婆家”。
数字2011:截至10月底,全省14个市的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市场共举办招聘会4852场。其中,高校毕业生专场167场,提供岗位信息66.1万个,帮助11.4万余人实现就业。
民生词典二、棚改回迁居民创业
民生故事:再有一个月,阜新市棚改回迁居民徐建明办理的6万元政府无息借款就要到期了。眼下,他想的最多的就是早点把这钱还上。
以前,徐建明没有固定工作,全家的生活就靠他打零工每月五六百元的收入维持,一家5口在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 “蜗居”了20多年。棚改后,徐建明一家住上了新房,可收入依旧没有提高。两年前,政府推出棚改回迁居民下岗失业人员无息借款后,徐建明借了6万元开了一家电脑学校,不到一年就净赚10万元,同时还帮助20多人实现了就业。
“一开始真没想到会是白借。 ”徐建明激动地说,“我准备提前办手续还钱,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嘛! ”
数字2011:2008年起,省政府累计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小额借款,扶持棚改回迁下岗失业者进行自主创业。今年,全省发放第5批棚改回迁居民创业资金项目60个,借款309万元;同时,培养创业带头人9976人,带动就业69333人,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一倍多。
民生词典三、农民工劳务输出
民生故事:11月29日,铁岭市西辽海村村民老张坐在自家炕头,仔细看着乡里发下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课件。瓦匠出身的他,想通过课件学习一下农机修理技术。这时,村上的劳动保障协理员王朝忠找上门来。 “这不,又有一家建筑公司需要瓦工,工资还挺高。听说你闲着,我就想到你了。 ”
47岁的王朝忠做这项工作已经4年多了,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招工就业信息带给村民们。他说:“现在俺们村里人足不出户就能受培训、得信息、打到工,可方便了。 ”
在西辽海村,青壮劳动力700多人,外出打工600多人,村人均年收入早已过万。
数字2011:截至10月底,全省实现劳务输出137.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1万人(省内就业88.6万人),城乡劳动力普惠制就业培训36万人,并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远程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95%。满乡嫂、东洲司炉、法库陶瓷工等一大批劳务品牌逐渐叫响全国。
记者感言:数字枯燥,但却让人感到温暖如春。百姓语言质朴,但却现实生动,让人幸福感油然而生。民生连着民心,民生连着民意。省委、省政府把就业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且一诺千金,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自然会筑牢民生之本,收获的也将不只是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