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12月1日)从天津市经信委获悉,“十一五”末的2010年,全市GDP达到9108.8亿元,比“十五”末净增5203.2亿元,年均增长16.1%;综合能耗达到6818万吨标煤,比“十五”末净增2733.4万吨,年均增长10.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67,基本实现了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节约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为0.826吨标准煤,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本市的节能指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本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8.2%,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结构是本市能耗持续下降的根本所在。”市经信委主任李朝兴向记者介绍。
“十一五”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本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结构调整主线和转变发展方式主攻方向,以实现滨海新区高水平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为目标,坚持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打造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百亿、千亿集团,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全面构筑高端产业高地。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八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比重达到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0%,有力地促进了单位能耗的下降。
同时,本市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以消耗能源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绿色制造和低碳技术,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在总量净增1万亿元的情况下,能耗下降38%,以较低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由“十五”末的24立方米下降到1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4%,位居全国第一。按照资源化、再生化、减量化、绿色化、链条化的原则,构建了50条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碱渣、钢渣、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另外,完善的法规体系是做好全市节能工作的重要前提。本市是较早制定节约能源条例的省市之一,条例明确了节能主体、节能责任和监管体系,对推动全市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节能技术进步是能耗持续下降的重要支撑。坚持向科技要节能,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显著提高了节能能力;节能责任制的落实是能耗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节能工作覆盖全市、条块结合、分兵把口、各负其责,从体制上确保了节能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节能新机制的建立是推动节能工作开展的内在动力。节能评估审查从源头上把住了“病从口入”关,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的引入,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提高了节能能力。
据了解,到2015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将累计下降18%;能耗总量控制在1.12亿吨标准煤以内,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0.7以内;全市能源消费结构将进一步改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达到10%以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今后本市将继续优化结构节能,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充分发挥摊薄效应;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比重,有效发挥替代效应;优化布局结构,形成产业集聚,拉长产业链,进一步形成集约效益。将突出技术节能,攻克节能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显著提升节能能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进一步提高节能水平;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节能效益。将夯实管理节能,加强基础管理,把住能耗计量、统计、分析三个环节,确保计量准确、统计科学、数据真实;实施精细管理,严格执行产品、设备能耗限额标准,实现节能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加强监督管理,严把能评、审计、考核“三个关口”,建立能耗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将提升服务节能,大力培育项目能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主体,逐步形成以第三方节能服务为主的新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节能改造,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效益分享的节能新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节能信贷方式,加大对节能的扶持力度,大大提升本市节能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将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村、公共机构等各领域节能,形成良性互动的良好格局;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全社会“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的节能意识,营造全社会节能的良好氛围。(记者 吴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