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10日起,青海省省级党政机关所有公务用车都贴上醒目的蓝色公务车标识上路行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这十分有力、宝贵的一步,既为机关单位设置了一个“提示”,也为群众监督提供了保证。
公车是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用公款购买、用于公务活动的车辆,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确保行政机关高效运行。贴上“蓝色公务车标识”就是为了经常提醒各类公职人员,认真思考哪些是必须履行的职责和公务,哪些是应当被“删除”的应酬和接待,切实把公车的每一次出发都用在为百姓服务上,杜绝那种“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的现象。
正确地花纳税人的钱,是一个责任问题;改变根深蒂固的“出行”观念,是一个作风问题,二者都应认真对待,不可掉以轻心。公车改革或许面临一系列困难,但困难主要在机关单位内部,只要存公去私,只要下定决心,公车就不会成为行政级别和地位的象征,而是回归到节俭有度的日常代步工具。
公车改革,能否见效,还取决于信息公开的水平和上下监督的力度。经验表明,在所有监督方式中,公众监督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前提是公众要充分知情。只有把公车置于群众的视野之内,把公车私用这个口子堵住,公车改革的步子就会沉稳许多。
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目前,在全国各地实际的公车试点改革中,大体采用了公车货币化和集中管理两种模式。其实,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围绕消除“轮子”腐败、提高行政效率展开。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办法就一定比困难多。贴上蓝色公务车标识的做法,为青海省公车改革开了个好头。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愿青海省公车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