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社会化养老夕阳工程大力推进……记者从日前召开的辽宁省政府民生工程调度推进会上获悉,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辽宁2011年19项重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不仅巩固发展了原有成果,更实现了创新与突破,各项工程年底前将圆满完成。
在年初举行的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长陈政高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告,2011年辽宁将实施19项重点民生工程,并庄严承诺:“我们要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抓好民生工程。要让全省人民感到更多的温暖,得到更多的实惠,看到更多的希望;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要让我们的父老乡亲生活更加美好。 ”
为实现承诺,辽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项目定位准确,组织保障有力,资金到位及时,各项工程全面迅速推进。
19项重点民生工程,涉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安居就业等方方面面,无不是百姓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实事。其中,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城区公办优质幼儿园连锁办园、农村初中进县城办学等民生工程,均是辽宁的创新之举。目前,辽宁新建的29所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已有21所完成主体工程,另8所年底前将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全省新增托管患者1500人,年底将如期实现托管2000人,“一人重病、全家致贫”的难题将得到有效破解。
养老保险扩面、保障性住房建设、公立医院改革等民生工程,辽宁更走在了全国前列。
按照江南平台入口
统一部署,今年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确定为60%。省委、省政府决定,要努力将这一重大惠民政策惠及全省城乡居民。目前,辽宁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截至10月底,全省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677.4万人,283.9万6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居民领取了基本养老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5万人。
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在国家部署给辽宁34万套保障房任务基础上,辽宁自加压力,提出力争完成40万套保障房建设目标。截至10月末,辽宁已通过各种方式完成37.1万套,并实现了“三高一超”,即: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速度推进和超额完成。
还有一串串温暖人心的数字,说明辽宁百姓再一次切切实实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截至10月底,全省实现实名制就业95.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人均月增加140元,月平均水平达到1436元;全省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由282元提高到310元,列全国第5位;农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标准由1744元提高到1930元,列全国第8位;省财政投入4000余万元为100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增添了体育器材和饮水设施;截至11月,完成饮水工程2628处,140万人喝上了安全水;85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全部实施完毕,到年底可完成105万贫困人口收入全部达到1800元以上的扶贫攻坚目标。新闻链接19项重点民生工程一览
1.实现实名制就业100万人。
2.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标准、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人均月增加140元。
3.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283.9万6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居民领取了基本养老金。
4.实施“蓓蕾慈善救助工程”,已为城乡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免费手术治疗350人。
5.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抓好“送戏下乡”和农家书屋建设。
6.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为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免费提供学习用品。
7.解决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8.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省已累计建成农家店2万家,改造建设配送中心110个。
9.进一步做好抚顺、本溪、阜新等地国有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工作。
10.完成34万户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截至10月末,已通过各种方式完成37.1万套。
11.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合理布局,连锁发展,下决心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12.对857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确保105万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1500元以下增加到1800元以上。
13.改造、维修农村公路5000公里,着力解决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维修问题。
14.开展绿色村庄活动,每个行政村栽树1000棵,省市县都要给予补贴。
15.实施29个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完善托管工作运行机制,全年新增托管对象2000人以上。
16.免费为31万农村适龄妇女进行健康体检和保健教育。
17.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好鞍山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努力解决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8.年内建成孤儿学校、残疾人职业学校,扩建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大力度推进社会化养老夕阳工程,新增养老床位2万张。
19.建立和完善城乡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全程资助、全面覆盖的助学政策体系。(记者王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