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地大,民生最大。民生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近年来,广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大力推进安农、安康、安心、安保、安教、安居(“六安”)工程,积极开展“纠风惠民阳光”行动,切实维护、保障、发展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促进社会和谐、巩固边疆安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严资金监管:
百姓的钱一分也不能少
下面是纠风工作人员两个截然不同的工作镜头,却异曲同工。
“老乡,你家危房改造的补贴领到了吗,请你把补贴一卡通拿出来,给我们核实……”这是融安县纪委监察局副局长韦何,在浮石镇长龙村岭脚屯兰本文家核对惠农资金的一个细节。尽管人手奇缺,他们还是坚持地毯式核查各项惠农资金的发放情况,一户不漏。
而在贵港市,通过民生资金电子监察系统“项目查询”模块,所有人都可以查询到资金到位情况以及资金拨付时间、金额、最终受益人等详细情况。
“无论是用最原始的人工方法,还是依靠现代的科技手段,都必须确保每一分钱发放到老百姓手中。”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纪委提出的要求。
广西是老、少、边、山、穷地区,每年均需投入大量民生资金保障和改善民生。继2010年“大手笔”后,2011年自治区政府又“掏”出300多亿元,实施为民办十件实事工程。
“民生资金是老百姓的吃饭钱、保命钱,要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党的执政力和政府的公信力高度出发,加强民生资金监管,绝不能发生被贪污、挪用、截留现象。”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石生龙对民生资金监管“三令五申”、多次强调。
2009年,广西实施了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安农、安康、安心、安保、安教、安居”工程,从健全监管制度、加强监管手段和措施、规范操作程序等方面入手,持续加大对民生资金的监管力度。为进一步加强民生资金监管,自治区同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纠风惠民阳光行动”,利用一切手段,使群众对各项惠民资金是否按政策落实到补贴对象,是否存在虚报、冒领、贪污、挤占、截留、挪用的情况都清清楚楚。
以“六安工程”为载体的保障民生工作开展以来,广西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检查,涉及项目3200项、金额16亿元。全区96%以上的农户签订了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全区43个县(区)的107家社区卫生中心和424家乡镇卫生院成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试点单位;4255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中标,中标价平均降幅36%;240万人次城市低保对象和1200万人次农村低保对象得到有效保障;加强对500亿元社保基金和全区约80亿元扶贫资金及100亿元移民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安全;今年,29万套(户)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六安工程”展现了广西保障民生工作的崭新成效,真正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到群众的心坎上。
正干部作风:
群众张嘴干部跑腿得民心
每逢圩日,革命老区东兰县巴畴乡的施元雄和其他渔民们一样,总是充满期待:县里的干部如期上船,为他们办理各种业务手续或者传授新的致富技能。
“我每年能减少700多块钱的开支。”施元雄说,从“坐机关”到“跑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业务船上办、证明船上拿、有苦船上诉、技能船上学”。东兰县干部告诉记者,“农事村办、农事船办”,让库区3.8万名群众每年能节约各项费用开支达80多万元。
干部作风好坏,事关党的威信和国家安定和谐大局。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千方百计服务民生。全国首创的“农事村办”就是广西努力转变干部作风的一个典型样本。
“农事村办”就是根据群众的习惯和需要,实行定点定时集中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代办服务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制度。在“农事村办”的发源地百色市,60%以上的乡镇干部放到村级“农事村办”服务岗位上,“群众向上跑”变为“干部向下跑”,“分散办事”变为“集中办事”,“被动受理”变为“主动服务”。
“自从有了‘农事村办’,以前我们跑上跑下找不到人、办不成的事情,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办成了。”百色市田阳县新民村老党员李仕宽给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写了感谢信,表扬“农事村办”。
郭声琨对“农事村办”予以充分肯定。他说,就是要通过推广“农事村办”,努力让老百姓“少跑一趟路,少进一道门,少走一道程序,少找一个人,少花一点钱”,确保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把想要办的事办好。
目前,广西已有970个乡镇、6365个村实现“农事村办”。从“坐机关”到“跑基层”,“农事村办”不仅找到了转变干部作风的突破口,而且“农事村办”上通党委政府,下联村寨群众,成为民情冷暖的“温度计”,架起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赢得了民心。
谋公众安康:
创新模式换来边疆稳民族安
“开什么玩笑,吃饭还要报告政府?”欧阳不明白地问起来——他千里迢迢从北京回到阔别多年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老家,准备大开“百家宴”聚乡情,乡亲们却叫他暂缓。在广西,50人以上聚餐,事前必须向当地政府报告备案,并接受健康指引,即使是偏远如环江的少数民族地方,受益于聚餐报告指导制度的乡亲多达数十万人,此制度已是家喻户晓。
广西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列入纠风工作的重点,推行“安康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创建餐饮服务和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工程,创立具有广西特色的“风险排序、压力传递”监管新模式:
——南宁市推行食品安全信誉度评价评议机制,对餐饮服务单位的信誉开展等级评分评议,分别以“笑脸”、“平脸”、“哭脸”来代表三个评价分数进行等级升降,直接在食品安全信誉度公示评议牌上标明,供消费者监督。
——河池市针对边远山区餐饮服务单位的特点,全面进行风险评估及风险排序,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并在每个县(市、区)重点抓好一个乡镇食品安全示范点,在城区所在地至少创建一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
安康工程在保障公众的健康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全区共创建示范县(市、区)14个、示范街106条,农村50人以上集体聚餐报告指导制度覆盖82%以上行政村,已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全业态餐饮服务安全示范群,并逐步向全区城乡推广。
——通过打造“边境食品药品安全长廊”,目前广西边境一线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持证持照率达100%;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进货索票索证率达100%;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率达100%;食品市场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上市交易的禽畜类在交易前检验检疫率达100%;全区村屯药品配送供应覆盖率、药品市场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边民用药与县城同质同价,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直接接触药品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率达100%。“边境食品药品安全长廊”惠及边境510多万名少数民族群众,有力地维护了边境安宁和民族团结。(记者 李 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