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全国综合气象观测工作会议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体制机制,全面落实《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进程,提高观测质量、效益和能力,夯实现代气象业务基础。
郑国光表示,经过几代气象人努力,我国已经基本建成地基、空基、天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气象观测系统,为气象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支撑了气象预报预测和公共气象业务的发展,也成为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郑国光强调,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气象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新形势,全国气象部门要不断推进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和发展,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快实现地面气象观测的自动化。要把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放在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快研发云、能、天自动观测仪器装备,实现地面自动观测双套备份和除极少数国家基准气候站以外的其他观测站观测业务单轨制,科学设置和优化观测布局、合理调整观测规范,以最大程度地解放基层气象台站的生产力,提高观测系统的建设质量和运行效率。要围绕探测原理、方法和关键元器件进行自主创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实现观测自动化。
二是稳步推进观测业务流程的科学化。要通过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合理配置观测业务发展资源,使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分工更合理、运转更协调、配合更紧密、功能更完善。要更加注重系统的集成,建设地基、空基、天基观测有机结合、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运行稳定、保障有力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要更加注重统筹集约,紧密围绕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需求,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重点支持用户需求明确、业务急需和应用效益显著的观测项目,科学合理调整观测站网布局;要更加注重合理分工,科学设置观测岗位,优化观测岗位职责,积极推进传统的普通观测员向“天气监测员”、“装备保障员”、“质量控制员”来转变;要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制定观测员大规模轮训计划,实现观测员队伍的整体知识更新。
三是积极探索技术装备保障的社会化。要坚持多条腿走路,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技术保障。要在全部门建立分级、分片、分类的技术保障体制,做到部门各级保障机构明确分工;要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率先引进社会资源参与数量大、分布广、保障技术成熟度高的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维修,引导社会资源有序参与其他装备保障;要加快建立社会资源参与装备保障工作的监督管理标准、流程、规范、效果评估方法等制度,形成竞争有序、优胜劣汰、监管公正的社会化气象保障市场体系。
杨根平表示,“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江苏气象事业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江苏省将坚决贯彻党中央、江南平台入口
的指示精神,按照中国气象局的有关部署,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共同加快推进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江苏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切实提升气象对江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十一五”以来,气象观测工作紧紧围绕气象预报服务需求,得到快速发展,综合观测能力显著增强,业务运行稳定性逐年提高,观测内容不断丰富,科学管理日益加强,为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作出了显著贡献。经过长期建设和科学发展,我国在综合气象观测能力、规模、密度等方面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