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3年只是短暂一瞬间。
然而,在陇南的发展史上,“5·12”地震灾后重建的3年,却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
3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举全市之力,借各方之援,科学有序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截至2011年9月30日,陇南市22.8万户农村居民和1.46万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18.6万户农村居民和4万户城镇居民住房得到了维修加固;558所学校和258所卫生医疗机构的重建任务全面完成;投资9.26亿元的特殊党费援建项目全面完成;1110公里的国省干线公路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
如今的陇南,一个个灾后建起的新村整齐漂亮,一座座新建的学校、医院现代气派,一条条重建或拓宽改造后的公路如彩带在大山深处延伸。穿越灾难后,陇南大地处处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
灾后重建 民生为首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能不能把2000多个灾后重建项目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取决于科学的决策和长远的规划。“地震后,村子被毁,搞重建,我们从山上搬了下来,家家户户不仅住上了亮亮堂堂的新房子,还吃上了自来水。我们的生活条件至少进步了20年。”藏族汉子金润生的一席话,说出的不仅是阳志山新村82户人家的心声,也是搬进新居的23万农村重建户的肺腑之言。
陇南市有五保供养老人16536人,受地震和暴洪灾害影响,这些老人的生活更加艰难。陇南市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建起了19所敬老院和431所五保家园,并配备了家具、家电和其他生活用品。乡镇派专人管理,每个五保家园还有县上单位定点帮扶。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目前,全市“五保”老人都在新家里安享晚年。
灾后重建中,全市有11163户农村受灾户经济困难,市上实行了由市县区领导和部门延伸到户的帮扶措施,为每户资助4000元,帮助他们建起了新房。
“市委号召帮扶特困户建房,其实质是让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掂一掂自己肩头的担子。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有一户受灾群众没有住上新房,那么重建就不能算完成。灾后重建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催生陇南巨变的民心工程,群众满意是标准。”陇南市委书记王玺玉说。
翻开陇南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时间表,每一页都浸透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运筹——
震后10天,完成176万人的应急安置;
震后100天,完成5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置;
震后不到1年,农村和城镇22万多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
震后不到2年,22.8万户农村住房重建全部完成;
震后3年,1.46万户城市居民住房重建全部完成;全市灾后重建的558所学校和258所卫生医疗机构全部建成。
环境升级 生活提质
再次走进康县阳坝镇龙潭村,曾经一片废墟的小村庄已变身阳坝景区的旅游点。3年来,这个小村庄从断壁残垣中重生,成功转型为集山区休闲度假与观光生态特色农业为一体的经济型旅游村落。
陇南灾后农房重建没有简单地“原地起立”,而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最终的目的。该市在重建中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相结合,全面规划布局,提档升级,村庄布局、村落设计结束了散乱无序的状况,不仅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优化了城乡整体布局,也让群众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重建的551个村,每户人家通上了自来水、沼气池和有线电视,配备了太阳灶、硬化了村内道路。每个村都修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室,人口多的村还新建了文化广场、学校和卫生所。
在康县岸门口卫生院,崭新的医院大楼,诊断室、治疗室宽敞明亮,那些过去只有县城大医院才有的B超、心电图等医疗设备一一齐备,医院还开设了特色鲜明的中医理疗室。“过去有病总想着往城里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前来看病的村民夏顺明说。
灾后重建的中小学校,不仅仅是当地质量最好的建筑,还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武都八一中学高二学生王彩丽说:“以前,学校没有学生宿舍,我们离家远的学生租学校周围的房子住,放学后,自己支锅、劈柴、生火、做饭。现在,新校园里有干净卫生的餐厅,还有舒适的宿舍,我们感觉很幸福。”
为了在重建房屋的同时,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陇南市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活动,对公路沿线20个乡镇、310个村社进行绿化、美化、亮化。群众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生活习惯逐步形成,物质重建与构建精神家园在山乡同步向前。
每天,康县尚德镇尚德村保洁员张兰花都要推着垃圾车清扫村内垃圾,并送到村里的焚烧池进行焚烧处理,不能烧的,送到村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震前,我只在城里见过垃圾车。新房建成后,村里修了垃圾中转房和垃圾填埋场、还配备了果屑箱。”张兰花说。
浴火重生 发展起跳
一条条新铺设的公路平坦宽阔、一座座大桥飞架江河两岸、一个个加紧施工的新城区呼之欲出……在陇南采访,这里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灾后3年来的升级换代同样令记者惊讶。
如今,兰渝铁路、兰成铁路、武罐高速公路、成武高速公路全面开工,陇南支线机场选址敲定,国省干线公路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陇南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
记者驱车从成县到武都,平展展的油路在山间蜿蜒向前。行车途中,不时会看到宽敞的临时停靠点,这在原来陇南狭窄的公路上是根本看不到的。
陇南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郑作栋告诉记者,灾后重建以来,陇南境内恢复重建的国省干线公路有国道212、316线,省道205、219线等11个项目、1110公里,总投资35亿元,目前全部竣工。根据灾后重建规划,市上还实施了农村公路建设8690公里,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7.2亿元。
康县望关乡徐罗村位于山区,交通条件十分艰苦。通过灾后重建,一条长10公里的环村路把全村4个社和江武公路连在一起。“原来赶趟集,来回需要整整半天,碰上雨雪天,十天半月下不了山不说,还时时受到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现在外出方便多了,感觉一下子跨越了几十年!”48岁的村民罗维川说。
据陇南市代市长孙雪涛介绍,为了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景点、防灾减灾设施等在重建中实现大步跨越,陇南市委、市政府紧抓灾后重建、中央扩大内需和深圳援建的机遇,先后开工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生态修复、旅游服务设施、土地整理复垦等恢复重建项目3905项,目前,已竣工3823项,完成投资390.1亿元,占已落实资金重建项目总投资372.5亿元的104.7%。这样的大规模建设,强壮了陇南的筋骨,提升了陇南的人居环境。
自强奋进 破障前行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灾难不是绝望,坚强就是希望”,“千难万难,以干克难,美好家园靠双手实现”……灾后重建3年来,这样的标语在陇南随处可见。
3年来,在社会各界大力援建的同时,陇南广大干部群众在陇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走出地震阴霾,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地震中,武都区柏林乡浩家沟村房屋倒塌不说,村内出现多处地面裂缝、山体滑坡。原址上根本无法建房,山下土地又很紧张,实在没办法,把新村选在了一处乱石窖。面对房子一样大的石头和陡峭的山坡,村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男女老幼齐上阵,硬是在乱石丛中盖起了新房。
从山上的村庄旧址到已搬迁入住的重建新村,光山路就要走一个多小时。一边要照顾旧址63户村民的生活,一边又要随时照看新村建设情况……在旧址新村之间,文县临江乡蒋冯村村支书蒋向东一走就是两年。“灾后重建中,各级干部工作量是以往的好几倍,根本没时间好好休息。不少干部肩上担子重,一两个月都回不了一趟家;一些干部几乎天天在重建点上奔波,顾不上休息,实在困得不行,就在车上或办公室里打个盹。”陇南市委书记王玺玉这样概括。
为了帮群众早日盖好房子,市委、市政府在重建任务艰巨的重灾村实行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灾后重建帮扶责任制,确定每位市级领导和县区党政班子成员,每个市县直部门都包干帮建一个村,市县直部门的科级以下干部每人包若干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带领群众重建家园。真正做到了群众不入住新房,帮扶不停止,单位不脱钩,干部不撤离。这些驻村干部自带被褥,自带干粮,住到村上,组织和帮助群众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3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深圳市及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下,陇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夺取了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形成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知恩图报,勇往直前”的灾后重建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建设美好新家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
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陇南地震灾区如浴火的凤凰,涅槃重生,振翅高飞!破碎的山河已经被希望的新绿覆盖,悲伤已为新生的喜悦替代,灾后重建铸起的一座座丰碑,已矗立在陇南的山乡、村社…… (周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