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一行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进行工作调研。
单霁翔一行参加了“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揭牌仪式,并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老中青三代古建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就“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开展了深入研讨。调研期间,单霁翔还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师生代表等300余人作了学术报告,并与校方就古建保护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充分交流,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在“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揭牌仪式上,单霁翔指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建筑遗产是彰显民族文化特征最直观的、无可替代的、物化的、最可读的一种语言表述,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情感诸价值,它凝结着文明特征、国家意志、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作用和经济动力,具有不可再生、极为稀缺的属性。加强建筑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们国家日益重视建筑遗产保护,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建筑遗产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而繁重。特别是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运动中,不可再生的建筑遗产处于地位脆弱、处境危险的境地。建筑遗产保护总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存的局面,大力加强建筑遗产保护刻不容缓。他强调,加强建筑遗产保护,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对于成立“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他表示很有必要,很及时,为加强建筑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搭建了新的平台。
在“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专题研讨会上,单霁翔指出,文物保护工作应注重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和环境都是保护的对象,而不是建筑是保护对象,周围是控制对象。二是应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勘察设计工作,并作为一个必须的环节纳入到法制化管理中。三是在修缮工作中的保护理念要大大加强,要慎重地对待每个部分,每个构件,每个信息。四是注重古建筑修缮过程中的文化传播工作。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长期以来与国家文化局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校即与国家文物局合作,联合培养古建专业的专门人才。多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师生承担了全国文物系统的许多重大课题和项目,在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如爨底下古村落保护、地道战遗址保护修缮、前门地区保护规划、故宫保护修缮的建筑数字化和信息化、北京多处王府公园的古建筑保护和修缮、云冈石窟文物保护等多项研究课题及研究成果。
单霁翔一行到校指导调研工作,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领导及广大师生对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既古老又崭新的科学命题有了更广、更深的认识。正如主持报告会的郑文堂校长所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为我们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的使命,今后要以历史的眼光,把每一项工作放在历史,特别是人类发明,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去考虑。要从新时期文化遗产应有自己的尊严,文化遗产事业应当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要惠及广大民众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进行研究,进行探索,努力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