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渐消,秋风送凉。早稻收购进入尾声。然而,受国内外原粮和大米市场价格持续上涨、早稻最低收购价标准提高等因素影响,江西省早稻进入集中收购期后,部分农户观望盼涨情绪抬头,不同程度出现惜售现象。江西省早稻收购形势如何?日前,记者驱车数百公里,深入基层,所见所闻,令人振奋:价格合理、粮质好、市场有序,虽然存在少数农民惜售现象,但总体上农民售粮踊跃,早稻收购进度提速。截至9月5日,江西省收购早稻21亿公斤,同比多收9.15亿公斤,收购量居全国第二,其中国有粮企收购量达14.1亿公斤,同比多收购7.2亿公斤。
“粮出手、钱到手”
9月2日,记者走进中储粮余江直属库,只见库内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画桥镇大桥村村民吴接春对记者说:“我今天卖了3万多斤早谷,卖粮款一分不少都领到了。”
中储粮余江直属库负责人介绍,今年,市、县农发行实行银企对接,及早谋划资金规模,7月下旬早稻上市前,就为他们库准备了1.7亿元收购资金。由于该库离县城远,办理转账等业务不方便,市、县农发行与邮政储蓄银行、信用社协调,开通邮政储蓄银行的网上银行转账业务和就近的信用社快速提现业务,保证了收购资金及时到位。
今年,江西省早稻收购市场开秤价格达每50公斤110元以上,高于国家确定的早稻最低收购价格。在早稻开始收购前,省农发行筹措了60亿元粮食收购资金等粮进仓,保证售粮农民“粮出手、钱到手”。
支持企业多收粮、收好粮、防风险,消除农民惜售心理,是农发行的服务宗旨。中储粮弋阳直属库负责人谈到,7月下旬,早稻收购全部开秤,在通胀高企和成本持续上涨的推动下,新稻开秤价格创下近年早稻开秤价格新高,农民储粮观望现象普遍。但由于市、县农发行提醒企业谨慎出价,一县一价,不哄抬粮价,确保了市场稳定,加上农民卖粮能及时拿到现金,有效防止了农民卖过夜粮、“打白条”的问题,早稻收购早期出现的“拉锯战”很快消失。到9月3日,弋阳直属库收购早稻4400万公斤,超额完成了早稻收购任务。
价格走高丰产增收
在江西省春光米业有限公司,正在卖粮的余干县梅港乡章山村农民郑亮冬高兴地说:“我家种了30亩早稻,亩产收到了500公斤,但现在的收购价是每百斤118元,比国家最低收购价高16元,比去年市场价高出20多元。今天,我除留下400斤口粮外,将2万多斤早谷全部拖来卖了。”
到8月中旬早稻收购高峰期,江西省早稻收购价比去年同期涨两成左右。省粮食局负责人认为,从粮价稳百价稳的角度来看,粮食价格保持平稳上涨态势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粮食市场的调控,既要防止价格大幅度的上涨,也要防止价格大幅度的下跌。为此,各地国有粮企在确保微利的前提下,主动让利于农。
价格合理了,农民踊跃卖粮,从8月中旬开始,各地粮食收购点前来卖粮的农民络绎不绝。卖了2500公斤粮食的奉新县干洲镇洪川村农民孔德村算了笔账,虽说种稻成本涨了,但收购价高,1亩早稻纯收入比去年增加200多元。
今年,江西省早稻生产成本同比虽有较大幅上升,但远小于其产值增幅,亩均净利润达239.54元,同比增加80.39%。若不考虑家庭工折价和自营地折租等非现金支出285.89元,亩均现金收益高达525.43元。随着价格走高,江西省早稻生产呈现丰产更增收的良好局面。
粮企改革焕发活力
9月3日,在进贤县衙前乡粮油购销公司的院子里,来售粮的卡车、农用车、拖拉机有10多辆。收购现场,人工扒谷、验谷过磅;销往福建的早稻正在装车,一派购销两旺的景象。到9月3日止,该公司已收购早稻500万公斤,比去年多收购了100多万公斤,已销售早稻200万公斤,是去年的一倍多。
县粮食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早稻购销形势这么好,是国有粮企改革后带来的喜人变化。他介绍,国有粮企改革后,全县24个基层粮食购销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市场主体的企业。今年,这个局在县农发行以销定贷政策的支持下,早稻收购前先后与福建、浙江等省签订了7500万公斤早稻销售协议,全县早稻全部找到了“婆家”。
粮源是做活购销的基石。改革后的江西省国有粮企积极发挥粮食主渠道作用,抢占粮食收购制高点,力争多购、快购、好购。各地在收购前备足收购仓容,在收购中为农民提供“零距离”服务,切实保证了敞开收购、现金结算、不留一粒“过夜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