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正午,“秋老虎”正发威,滁州市南谯区光荣院施工现场,土地平整绿化等扫尾工程仍然在紧张有序进行。记者跟随滁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吕永红走进这座六层的灰色新建筑,看到内部医用电梯、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机等内饰配备一应俱全,每个房间南北通透,阳光充足,干净整洁,静待首批优抚对象的入住。
吕永红告诉记者:“我们建设的是省内一流的光荣院,现已申报国家光荣院规范化管理示范试点。光荣院共有220张床位,这个月就能迎来首批优抚对象。 ”据了解,以前滁州也有一座光荣院,可规模太小,只有几十张床位,光荣院纳入民生工程后,资金、建设均有了保障,去年3月开工以后,进展顺利,年内民政局计划安排100位孤老优抚队象乔迁新居,让他们安享晚年。 “纳入民生工程的项目资金筹集基本没有问题,像这座光荣院我们还在省规划床位数基础上额外增加了床位数,多方筹资,提高本地集中供养率目标。 ”
安徽省财政厅民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33项民生工程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程建设,使改善民生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财政收支相匹配。 “资金保障是关键,今年的保障力度尤其加大,拨付进度远远快于序时进度。 ”以1月至7月的数据为例,拨付民生工程资金338.8亿元,拨付进度达87.3%。其中,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318.5亿元,占计划筹资额的104.5%。
据了解,今年的民生工程筹资方案原则为“省级为主、分级负担、财力下移”,将部分原由市级承担的资金改由省级承担。对财力困难的市县,省财政还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调节力度,不断增强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如今年大约有超过八成的资金量全部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拨付,市县财政只承担不到20%。
干部付出的汗水,换来的是百姓的“口碑”。社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群众对民生工程知晓度、满意度均在80%以上,新农合、农村五保供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项目满意度达到90%以上。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生活越变越好。 (记者 冯珉 周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