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午,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5000米级海试团队的“向阳红09”船,在完成历时49天的海试任务后顺利返回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徐绍史,江苏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何权,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伟中,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连增以及科技部、财政部、外交部等有关部门代表,海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参试单位代表到码头迎接。
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伟中在欢迎仪式上表示,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热点领域,也是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无论是探索深海科学奥秘,还是开发海洋战略资源,都离不开海洋高技术的支撑。国家高度重视深海科技工作,10年前启动了“863计划”深海载人潜器研制重大专项,并对海试工作给予了持续支持。“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的成功,是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是各有关部门、参试单位通力合作的典范,对于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受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委托,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连增在欢迎仪式上致辞。他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却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的巨大突破,为开展7000米级海试和载人深潜未来实际应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实现我国攀登科学高峰、探索深海奥秘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作业的能力,极大增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进军深海大洋、探索海洋奥秘的信心和决心。
据悉,本次海试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重点任务,由科技部委托、国家海洋局组织、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具体实施,共有来自13家单位96名科研人员参加海试任务。海试期间,“蛟龙”号分别在东太平洋3个海区进行了5次下潜作业,最大下潜深度达5188米,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了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实验与应用,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中国海洋报记者 黄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