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安全生产工作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等事项。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主持会议。
会议研究并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江南平台入口
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首都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北京市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成效。会议强调,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发展稳定大局。要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存在的诸多隐患,充分认识到首都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很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江南平台入口
165次常务会议精神,突出首都特色,坚持首善标准,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一是要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坚持速度、质量、效益与安全的有机统一,在推进发展进程中,始终把安全和质量放在首位,坚持科学发展。二是要突出重点,始终把涉及人的生命安全、预防群死群伤事故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特别是要加强地铁、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生产工作。三是要坚持预防为主,依靠基层,依靠群众,将发现安全隐患和落实基层责任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建立安全隐患举报制度等措施,充分调动群众举报安全隐患的积极性,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要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社区,落实到网格。四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可追溯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要在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可追溯制度的同时,在地铁、经济适用房建设等建筑领域建立可追溯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工程的具体负责人,使之对工程安全终身负责,无论工程完工了多少年,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可直接追溯施工单位和工程负责人的责任。会议强调,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难度很大。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发扬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以“零容忍”的态度,全面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会议研究通过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制改革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基本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议强调,“规划”是“十二五”时期北京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体制改革。“规划”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量水发展”;要将人口问题作为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有序加强城市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
会议研究并通过了《关于北京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精神上来。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有企业等领域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对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北京增强发展活力、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思想、行动和政策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把这项改革搞好。
会议指出,要切实加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领导。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推进改革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要结合实际研究本地区、本部门的实施方案,抓好组织落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部门,要按照现行领导体制和政策规定继续推进行业体制改革。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抓紧研究好配套文件,做好清理规范工作,稳步推进改革。
会议要求,要严格执行事业单位改革纪律。改革期间,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严格控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增长,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期间,除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的以外,不再新增事业单位,不再新增事业编制。要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会议强调,改革要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发展活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要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把握改革节奏,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条件成熟的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要率先在文化等行业推进突破,取得经验,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要坚持“解包袱”、“新机制”、“增活力”的改革思路,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把“老人”的利益保证好,把新的机制建立好,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北京市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汲传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