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幅创十年来新高
——上半年甘肃省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新跨越
年历已翻过一半。鸟瞰陇原,黄澄澄的麦子颗粒归仓,千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扬花结棒,千万亩脱毒马铃薯翠绿盎然,千万亩优质林硕果累累。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上半年甘肃省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农业农村经济也不例外。全省上下砥砺奋进,克服严重干旱、农资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夏粮、秋粮生产形势整体较好,特色产业在“六大行动”的推波助澜下迅猛发展,农民增收幅度创近十年来最高。
转变发展方式 确保粮食增产
年初,甘肃省委、省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研判“三农”形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出了稳粮、增收、强基础、惠民生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农业增加值增长6%,粮食总产超过20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的主要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农业部门克服严重春夏连旱等自然灾害,胸怀“粮食总产迈上1000万吨台阶”的目标精心耕耘。
大旱,又一次“考验”着全省人民争夺粮食丰收的决心。春季和初夏,中东部田地干焦,禾苗干枯,全省最大受旱面积达到1294万亩,其中农作物受旱面积750万亩。同时,河西等地低温雨雪、沙尘暴、冰雹、洪涝灾害使833万亩农作物受灾。
长期以来与“旱魃”抗争的实践证明,甘肃70%的降雨分布在秋季,与夏粮生长期错位,春旱和夏伏旱导致夏粮产量不稳。为此,甘肃省积极顺应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市场规律,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由甘肃省科技人员独创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又一次主战“旱魃”阵场。春季,覆膜机响彻田野,全省干部群众争分夺秒顶凌覆膜,竭力保住尚未解冻的冬墒;初夏,中东部旱作区遍布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形成“白浪绿帆”的壮丽画卷。在甘肃省2.4亿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107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目前长势良好,苗壮苗齐。
甘肃省农技人员首创的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在大旱之年“崭露头角”。记者在清水县永清镇马沟村看到,连片成方的全膜覆土小麦穗长穗大,长势喜人。全膜覆土小麦平均亩产达300公斤,最高达500公斤,较露地小麦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增产率40%。今年已推广30.09万亩,开辟了陇原干旱山区口粮增产的新途径。
马铃薯是全省粮食作物“三足鼎立”的品种之一。今年,甘肃省大力推进脱毒苗、原原种、一级种薯、二级种薯的扩繁,全省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这将极大提高马铃薯单产,为全省粮食增产再立新功。
依靠科技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甘肃省探索出符合甘肃实际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上半年粮食生产取得可喜局面。夏粮因结构调整面积减少,总产仍然达到300万吨以上。秋粮普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这为全年1000万吨粮食总产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
转变增收方式 确保农民致富
农民增收是甘肃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几年,甘肃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背后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绷得很紧,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潜力越来越弱。今年以来,甘肃省大力转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省在发展特色产业上,转变了过去注重靠“量”扩大规模的方式,而是努力在提“质”上下功夫,帮助农民增收。在草食畜牧业方面,变千家万户粗放式饲养向规模养殖小区精准化饲养管理,已建成5392个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养殖场(小区),推进牛羊良种、“工厂化”饲喂、科学健康养殖,整合牛羊产业大县各类财政资金、金融和民间资金9.69亿元,目前养殖效益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蔬菜、果品、中药材产业方面,落实扶持资金达2亿多元,大力推进标准园建设,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登记,以“绿色”博得市场青睐。
同时,甘肃省挖掘农业外部增收潜力,培训输转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工人员工资待遇普遍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高于去年同期。甘肃省还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已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等27.4亿元,争取落实国家草原生态补助金11.4亿元,农民转移性收入得以增长。
据省统计局统计显示: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049.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各项举措证明,甘肃省已探索出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科学发展之路。(记者 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