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首航任务监测船凯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iruorou.com   2011年07月05日   来源:海洋局网站

    7月4日上午,厦门高崎码头彩旗飘扬,人头攒动。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第一航次任务圆满完成,监测队乘坐“南锋”号监测船胜利凯旋。

    此次监测任务主要是针对日本福岛重大核事故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入海对海洋环境安全构成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管辖海域可能造成放射性影响而开展的首次西太平洋公海放射性监测与预警评估。

    据首席科学家杨绪林介绍,本航次航程约4700多海里,在25.2万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作业,历时18天,较原定计划提前12天完成相关任务,初步掌握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对西太平洋可能造成影响的第一手数据。此次监测工作为我国初步建立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初级监测预警能力,及时发布海洋核安全监测预警信息奠定了基础,并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陈力群介绍说,由于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日本以东公海海域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程度尚不明确,在此次监测航次中,监测队员是冒着极大的核辐射风险开展相关采样工作的。同时,该监测海域距我国路途遥远,航次时间长,出海时间又正值台风高发季节,我船作业附近海域在6月23日又发生了7级地震,面对这些困难,全体队员和船员精诚合作,不畏艰难,圆满完成了与海洋放射性相关样品的采集工作。

    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持续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表示,此次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的西太平洋公海放射性水平监测仅仅是开始,监测队员还将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继续做好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与预警工作。

    据悉,本次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第一航次于6月16日从厦门起航,参与此次监测任务的人员共计50余人,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所“南锋”号监测船执行此次航行任务。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外业工作结束后,我国海洋科研人员将立即对监测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尽快获得科学监测数据,分析评估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是否对邻近大洋及我国管辖海域造成影响。

    来自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海洋三所、东海分局、南海分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100余人到码头迎接队员归来。(记者 龙邹霞)

 
 
 相关链接
· 海洋局完成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第一航次
· 中国海洋监测队完成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任务
· 我国海洋监测队开赴西太平洋开展海洋放射性监测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
 
Baidu
map